課程概述

以「質感」為主,「比例」為輔進行課程,再次說明質感的豐富性,讓學生收集自然界材料與小尺寸的人造物件,運用UV膠結合不同質感材料,設計立體小徽章,讓學生感受質感的視覺遊戲。接著運用紙張裁剪製作不同比例的花瓶,搭配乾燥花,模擬花朵與花瓶的花藝組合,並黏貼成書籤。

讓學生走出教室穿梭校園環境,觀察生活週遭的建築牆面質感,在時光荏苒交織中因歲月所造成的自然變化,拓印牆面、地板、校園中的各樣質感;透過建築牆面連結到清水模、水泥與混泥土,依水泥特性介紹水泥在生活的運用,說明水泥盆栽的製作方式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意象。

學生設計多面體盆器並繪製展開圖,製作盆器灌模所需模具,進行灌模後,等待水泥硬化拆盆並仔細修整打磨,挑選適合的植栽作搭配,補充說明水泥盆栽與多肉植物的養護方式。

在課程抱持著「能在日常中持續使用」的想法,以簡單的質地取代繁複的裝飾,更單純去欣賞材料的原始之美,呈現出每個人創作的獨特氣質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生活周遭的建築表面質感,探索建築元素及表面材質。
  2. 能運用符合需求的質感並有合宜搭配不同材質的能力。
  3. 經由調整的過程,感受比例的可能,透過統合經驗,運用於生活中。
  4. 感受水泥的質地與特性,並思考如何更具美感的運用。
  5. 透過不同材質的組合運用創造其美感。
  6. 透過上下學期不同的材質特性,體驗感受「透明與混濁」、「細緻與粗糙」、「輕盈與厚重」、「亮面與霧面」,練習選擇適合材料以符合使用需求,適合環境空間,創造出好的品質與美感。
  7. 能思考合宜的材料選擇並進一步講究材料的處理,感受「質感」的美感。
  8. 學習到材料是一種表達以及選擇時,不只是憑藉主觀的直覺,更能合宜的搭配。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穿梭時光質感拓印課程中,教師有很多意外收穫,學生反應:
    a.在接觸牆面、地板、樹木……的同時,會發現看起來不一樣的材質,有時候拓印起來很像。
    b.不同的材料原來摸起來這麼不同,看的感受與拓印結果也不同。
    c.感受到校園中各式各樣的味道。
    d.學生感受到紙張的厚薄、鉛筆的粗細軟硬與下筆的輕重,對拓印的效果均有不同。
  2. 教師課程設計應再簡化,一次以一個構面為主較為適當,專心探索一個構面為佳,其他則適時提醒;不然學生無法吸收理解,且課程較為龐雜忙亂。
  3. ★上下學期質感課程內容可再重組調整,
    上學期進行:質感初探、質感收集盒、記憶質感、UV立體徽章、水晶膠吊飾;
    下學期進行:穿梭時光質感(質感拓印)、質感食堂、一花一瓶一世界、清水模盆器製作與多肉植栽;如此在質感的美感特質上較能連結,課程也較為流暢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