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植物,是地球上最溫柔的居民。它們靜靜地扎根於土地,與陽光和雨水共舞,將綠色的生命延續至每一個角落。一片樹葉可能是樹的耳朵,傾聽風的低語;一棵大樹的樹冠像是避羞的帷幕,守護著林中的秘密;而樹木與樹木之間,透過根系與微生物網絡,傳遞著它們獨有的訊息和關懷。
本課程結合自然領域的植物單元,學生們在學科的知識學習中已經知道植物的大分類可分為木本莖、藤本莖和草本莖,也認識植物的基本構造和他生長的特性和環境。在理性的科學分析後拉出藝術的支線,培養孩子對於周遭生活的感知,就從校園的植物出發,觀察、印證學課知識,再利用表演藝術展現個人的想像力。安妮新聞報的閱讀,和繪本《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植物都記得》提供學生對於植物的觀察、記錄和詮釋的不同方式。希冀透過這些學習過程,引發學生細膩的觀察,並思考人類和植物的關係,培養對萬物的尊重與珍惜。
課程目標
- 能透過觀察植物葉子的形態與特徵,提升細節觀察力與自然環境探索能力。
- 能藉由肢體模仿的任務,培養靜心感受的習慣,同時激發表現力與想像力。
- 能利用視覺藝術表現方式呈現自己的想法,展現想像力與表達力。
- 能整合自然、藝術與閱讀的學習經驗,反思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安妮新聞整體規劃和內容較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小學生必須累積一定的詞彙、閱讀理解和生活經驗才能有辦法自行閱讀,而由於本次課程實施的對象是中年級,所以課程的主題是先從學生的學習領域中定卯,再從安妮新聞中找到合適的篇章進行補充介紹,著重在不同方式記錄的特色和比較,以本次植物記錄為例,使用ipad或相機拍照和手工繪製呈現植物的不同特色,讓學生在過程中認知到「沒有一定要用什麼方式,而是能選擇適合的方式」。
跨領域的教學是當今的重要指標,但實際上執行的困難度在大校更不容易取得共識,因為身兼學校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促使我必須整合各學習領域,所以雖然這次並沒有和其他領域老師合作,但我嘗試在課堂中帶入不同的觀看角度和分析方式,是複習也好,是提供相關閱讀文本也好,都是希望提供不同面向的輸入,讓學生們自己的輸出自然而然的「跨域」,而最後的結果也是令人驚訝與喜悅的,當給學生建構適當的鷹架,給予充分的空間展現,他們都各自能有不同的植物故事產生,這樣的模式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願意繼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