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植栽時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透過質感的選擇與應用,搭配不同的植栽,將美感直接帶入生活中。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各組可以從「塑膠、紙黏土、免燒陶土、玻璃」這些基本材質中選擇,或是自行決定該組要處理的花器質感,進行花器表面材質的搭配與處理,並為其花器選擇適合的植物,藉由花器與植栽組合下呈現的質感來表現小組風格。最後放置於校園中的一隅,拍照紀錄該質感與環境結合後所呈現的風貌。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主要利用花器設計讓學生體驗質感、植物搭配的美感,並透過花器練習質感表現。但因學生選擇材質的種類多於教師估計,故原教師尊重學生決定,讓學生自行選擇練習質感的材質,展現多元質感的風貌;本次教案針對花器質感基本選擇調整為「塑膠、紙黏土、免燒陶土或玻璃」,提供土耕和水耕兩種不同種植方法的可能性與需求。另外,原教師為控制植物的變因,最後將此計畫調整為選擇綠色的多肉植物為主。多肉植物還是有大小比例的差異,學生也因此可以依其盆栽的大小選擇適當的植栽∘

本次教案除多肉植物之外,增加爬藤類黃金葛的選擇。每學年校園都會進行綠美化,為數不少的班級都會使用未經處理的廢棄容器進行植栽擺盆,雖達到環保廢物利用之效,但總覺得少了些質感與美感。透過此課程,除了讓學生探索更多元材質的質感展現與合宜使用之外,也期待能利用花器搭配植栽所呈現的質感之美,讓人直接感受合宜的質感搭配與選擇可對環境與生活造成的正面影響,進而將美感帶入校園,用美感療癒人心。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的初始規畫並未限制花器的材質,後結合海洋塑膠垃圾議題,將花器材質限制為回收塑膠容器,除建立減塑觀念之外,也讓學生思考如何再度利用生活中的塑膠容器。另外,為讓學生嘗試不同特性質感的處理方法,增加了玻璃容器的選擇。

花器的質感處理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出現不同特性材質混搭不當的狀況,亦有學生陷入一定要做很多處理,而導致使用過多材質狀況,需適當時機介入並引導留白(不處理)的美感觀念,第二個班級操作時,將塑膠與玻璃花器分前後兩次進行製作、觀摩與分享,學生普遍能修正並呈現在第二件花器上。之後若再進行此課程,對於材質部分,可思考限制使用更少質感(如三選一)或是限制使用相異質感數量,避免學生在質感搭配部分容易失焦,也可更集中探索某質感處理方式與變化。

其中一個班級在此課程之後,嘗試進行延伸課程-水泥盆栽,結合幾何構成,讓學生自行設計模具並完成水泥灌模拆模,學生相當投入,反應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