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次課程設計中,第一單元透過「杉林質感資料庫」的收集與建立,引導學生開始注意、觀察生活周遭物件的質感,並藉著全校質感成果展的方式,觀看他人以同樣質感,進行不同詮釋的美感。而在第二單元,學生以不同質感的器皿,進行杉林農產品的擺盤設計,並討論材質美感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藉以開啟學生對質感運用的新視野。並在兩種以上的質感搭配過程中,討論另一個美感構面—「構成」。在擺盤設計、食物攝影、食譜編排的過程中,學生要反覆練習「構成」的應用,而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美感能力,包裝與行銷杉林的農產品。讓學生在討論、實作的過程中,去思考自己與家鄉的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物有感,進而觸發更豐富的感知能力。
2.透過觀看、觸摸、傾聽不同人詮釋的美感,對美的想法產生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
3.對於生活周遭「美」與「不美」有更多質疑批判能力。
4.對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有多一份認同感。

教師課後省思

1.在設計這個課程時,最希望能帶給學生的,是對於家鄉的認同感。但因為對於杉林這片土地的了解並不深,所以在課程設計之初,是打算以組合盆栽的實作,帶入美感構面與家鄉認同感。但透過課程前幾堂田野調查,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從生活中找質感、傾聽學生跟這塊土地的故事,發現到,杉林最驕傲的,是每位學生家裡的農產品。所以將組合盆栽呈現杉林之美,改成包裝行銷杉林農產的課程。而這樣的微調,也的確更貼近學生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2.除了上述杉林農產是這片土地的驕傲之外,在學生興奮地討論自己媽媽多會煮菜時,發現到除了農產,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杉林人,更是這個地方的獨特魅力。因為八八風災後,莫拉克風災永久安置的重建村蓋在杉林,所以我們學校,聚集了多元族群的學生。有從山下遷村下來的原住民、原本在地的客家人、閩南人、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多元的族群,在本課程「杉林食在有意思」,就展現了多元的可能性。

3.未來,會規劃學生透過課程,多一點和家人學習的機會。因為這一次學生呈現「越南的特色美食-越式春捲」,學生完成後的表情是驕傲充滿自信的,而這樣的自信,也希望能帶給家人。因為在偏鄉,人們對原民、外籍、女性,還是存在著些許的歧視與偏見,如果能藉由課程,讓學生去瞭解家人的文化,與家人多一點互動,讓學生自身可以跳脫社會文化對不同種族、性別之窠臼,也減少其對自己家庭多元文化組成之怨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