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說明創作理念,再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合宜的感受。
第三節以水泥為主題,介紹水泥在生活的運用,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質感意象。第四節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泥盆栽,嘗試加上不同比例的砂石,以產生不同質感的作品。第五節,水泥拆盆示範與實作,說明水泥盆栽的養護方式,以及挑選適合的植栽作搭配,欣賞彼此作品討論放置場所與空間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第六節,以小組為單位,為水泥盆栽進行校園質感攝影,欣賞彼此作品,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為「品 質感」之延伸。在原來的教案中,學生確實能了解何謂質感,但質感接龍與紙杯質感再造的課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待修正,如接龍雖然可以產生較多的質感聯想,可是似乎不需要一節課的時間,所以決定刪除活動,以問答的形式融入下一節,而紙杯質感再造的課程,為使課程更明確聚焦質感而非造型,改以平面的畫布板來創作不同的質感表現。另外,水泥質感的體驗過程中,原先安排時間太過緊湊,學生觀察機會不足,教師無法及時檢視,協助學生修正問題作品,所以本次課程中,會再簡化一些操作程序,讓學生有更充裕的體驗與觀察時間,而這次教案第六節規劃為水泥盆栽與校園攝影,是思考多肉水泥盆栽完成後,應該與環境產生互動,並且這個互動學生可以先在學校操作,再帶回家與生活產生連結的,所以加入了攝影的課程。希望學生在本次的課程中,除了發現生活中的合宜質感,還能動心起念改善或創造生活環境的質感,建立更有感的生活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第一節請學生觸摸質感恐怖箱時,可能箱內的東西仍在學生經驗範圍內,部分學生可以很快猜出箱內物品,感覺刺激性不太夠,可以增加有「溫度」的物品,加強觸覺上的感受強度。第二節相異質感的表現,備有棉花、毛線等材料,雖然可以很快表現柔軟的視覺質感,但仍有學生直接的使用,缺少更進一步材質轉化的機會。第五、六節水泥盆栽實作與拆盆,有過往的拆盆高度不足以及出水孔塞住的經驗,這次課堂上有檢視學生作品的高度,並加強出水口的補強,所以四個班在拆盆過程中,都順利的完成水泥盆的製作。最後一節攝影的部分,受限於時間(需單堂課完成)、天氣(連續的陰天)因素,覺得效果沒有很理想,應該安排再多一節質感攝影課程,好好解說攝影的注意事項,並增加每位同學可拍攝的時間,以及安排室內拍攝可行的處理方式。

未來的教學規劃

質感的課程可再延伸,與攝影課程結合,讓學生比較實際的觸覺經驗,與透過攝影轉化為視覺質感的差異,並可安排空間配置(室內、室外)與光影的加入,讓課程更趨一致與完整。另外水泥盆的部分,有機會也可結合自然或數學、生科領域,往多肉的栽種、景觀的配置,或多面體的草圖繪製、模板製作、水泥與其他材質的結合等跨領域課程去開發,而不只限定在美術領域的課程思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