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金門縣立金湖國中,教師現任教於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最美的風景」其構想為讓學生透過家鄉風貌的認識去發現身邊美的因子,發現生活中所忽略的及忘了珍惜的美,進而觸發學生對於環境的重視與愛惜。課程從建築出發,讓孩子與建築產生對話,建築本身帶著歷史的痕跡留下各種不同的質感,經由質感的認識帶領同學體驗不同的美感,並且透過攝影紀錄發現美的歷程,同時也讓不同世代的居民,重新聯結起歷史的脈絡產生共同語言,並且開始發現及好奇自己成長環境中的故事及美的歷程,期望孩子開始覺得家鄉很美以及認識家鄉獨特的美。接著透過對於質感的認知,了解質感運用的適切性,再由製作質感牆的過程,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質感的重要性。

美感預期成果

  1. 藉由建築引起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好奇。
  2. 透過攝影記錄自己發現家鄉美的歷程。
  3. 進階延續攝影的形式讓學生和環境(建築、街道等)產生新的對話,創造屬於自已與心中最美的風景形成不同世代美的串聯。
  4. 透過各種質感的練習,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重要與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質感實作的材料選擇非常重要,必須排除色彩的干擾,課程實施的兩個班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進行,706班是單純使用超輕土〈白色〉與工具刀,702班則使用多樣的素材〈非單一色彩〉,製作結果也差異很大,706班反而更專注在質感的問題當中,702班則相反,這是未來在上課時我需要多加注意的部分,要思考更多面向以免出現主題失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