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台灣的自然與文化為靈感,學生將設計一個結合台灣特有動物、人類特徵及植物或文化物件的“台”妖怪,藉此認識本土生態與文化,並發展創意思考與藝術表現能力。
學生首先閱讀《安妮新聞》的兩個篇章:《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與《山海有靈,幻影螯伏—台島神獸誌》,了解台灣妖怪文化的背景。透過討論,他們將探索妖怪如何結合不同元素,形成富有故事性的形象。
接著,學生依指引創作自己的「最台妖怪」:
- 動物元素:如台灣黑熊或藍腹鷴。
- 人體特徵:如雙手或眼睛。
- 植物或物件:如檜木、蘭花或廟宇裝飾。
學生以手繪方式完成設計,並為妖怪取名與撰寫背景故事,說明其象徵意義。透過本課程,學生將更深入理解台灣自然與文化的獨特性,提升觀察力與創造力,並發掘本土故事的價值。
課程目標
- 深入理解台灣自然與文化的獨特性。
- 鍛鍊觀察力與創造力,透過藝術表現個人想法。
- 培養批判性思考與敘事能力,發掘本土故事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1.時間限制:由於課堂時長不足,學生未能充分分享作品及創作理念,導致部分學習成果未能完整呈現。
2.交流互動不足:學生彼此間的創意啟發受到限制,未能透過回饋交流提升作品質量。
- 對策與未來教學規劃:
1.延長展示時間:將課程設計調整為多節課,預留專門的展示與交流時間,確保每位學生有機會分享作品。
2.分組交流:設計小組討論環節,學生可分組分享與回饋,以提升互動效率並激發更多創意。
3.融入跨領域學習:邀請其他學科老師共同參與,如結合生物或歷史課程,深化妖怪設計的知識背景。
透過調整與改進,本課程未來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創意發展與交流學習,並進一步推廣台灣本土文化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