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回應石碇區持續增長的人口老化現象,根據區公所資料,本區老年人口比例高達達25.52%,並且有增長的趨勢。我們的學校毗鄰楓子林公共托老中心,身為社區夥伴,歷來有許多和老者互動合作的機會,這些經驗讓我們的學生深受啟發與收益。因此,此次計畫與輔導老師和歷史老師跨領域合作,開發了這門課程。
這門課程將引導學生運用設計思考,從觀察老者的生活開始,透過互動了解他們的日常需求。接著小組腦力激盪和實際執行,設計解決方案以滿足老者的生活需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替社區帶來幸福感和獲得彼此陪伴的機會。
透過這學期的課程,我們期待學生能夠從與老年人互動中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在升學壓力下,能試著將眼光望向更遠,從中擴展對人生的想像和理解。

美感預期成果

  1. 跨世代理解與設計思維應用:學生將透過與老年人的合作,觀察老者的行為與需求,並練習製作資訊圖表整理資訊,運用設計思維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促進跨世代間的理解與設計思維應用。
  2. 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將學會運用設計思維方法,從觀察、定義問題、擴散以及聚斂思考、製作到測試,以創新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創意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社區服務與設計實踐:學生將透過設計和實踐解決方案,為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實際支持與服務,並將他們的行動製作整理成作品集,展現他們的設計成果和貢獻。人生視野的拓展:在課程中,學生透過社區互動實踐,拓展對人生的想像與理解,並學會將眼光放遠,看到更遠的未來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適應期
    在計畫初期,學生對於與長者的互動較為生疏,特別是在討論與引導過程中,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學生們普遍沒有與祖父母同住的經驗,對於長者的需求與生活方式較為陌生,因此在初期引導時,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協助他們理解情境,建立與長者溝通的信心。
  2. 外部專家支援
    感謝華梵大學林教授的寶貴協助,他分享了過去帶領學生於同一機構進行設計的實際案例,使學生能夠更快掌握設計方向。但是參考範例雖然能夠提供啟發,但同時也可能限制學生的原創性,部分學生的作品在概念或形式上與先前華梵大學的設計相似,未來在提供參考資料時,需更加斟酌如何引導學生在借鑑經驗的同時,發展出更多獨特的設計方案。
    另外本校的輔導老師和歷史老師的介入也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有點社會設計的課程非常適合跨領域合作。
  3. 社區機構的合作與支持
    此次合作的社區托老機構,不論是社工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展現出極大的友善與支持。他們不僅樂於分享實務經驗,也真誠地期待學生能透過實際操作與設計思考獲得成長。本次活動當天適逢強烈寒流,許多長者因身體不適請假,實際參與人數減少,導致學生需要臨時併組,改變原訂的互動計畫與不同長者互動,考驗學生臨機應變能力,幸好過程中長者們對學生展現出高度耐心與配合度,積極參與互動,使整體學習環境更加順利且富有意義。這樣的場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未來也值得進一步深化合作,發展更多長期性的互動與設計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