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 | 美感教育

時事議題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松山區民生國民小學
  • 教師:張馨文
  • 課堂:時事議題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時事議題」是本校資優班中年級的必修課程,尋找與中年級學生生活與個人切身的相關議題是課程設計的重要關鍵。安妮新聞第七期的主題是[地球護衛隊],正好從各種不同面向來看「垃圾」對於環境與人的影響。

本課程以認知地球的能源消耗事實為起點,運用角色扮演的短劇問答以及欣賞崇高自然的畫作,藉以啟發學生面對大自然的偉大與人類渺小的真實感受;再將焦點拉回到生活,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的學習。最後,藉由五位環保小勇士的真實故事來喚起學生對週遭生活環境的重視,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來設計減少垃圾的具體行動並確實執行,同時體會宣傳垃圾減量所需要的勇氣。課程進入尾聲時,帶領學生回顧課程,邀請學生寫下印象最深刻的學習與心得回饋。

課程目標

  1. 能理解垃圾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並能指出地球上過渡消耗的自然資源。
  2. 能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並能辨別不同的垃圾該如何回收的確實做法。
  3. 認識台灣與世界環保小勇士,理解他們對於生活習慣的堅持,如何影響這世代的人與我們的環境。
  4. 能針對地球資源的有限,提出小學生可以減少垃圾的行動方案或宣傳計畫並推廣。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課程主要以[安妮新聞第七期地球護衛隊/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作為主要的設計架構和文本參考,提供學生使用實際的報紙來學習時事議題。當學生拿到這份美感報紙時,都相當地興奮與期待。課程設計的主軸在於「認知-情意-技能」的互動連結與發想學習,期待學生們在認知垃圾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還有能源消耗的情況下,能夠感受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力以及激發個人面對有限的自然能源,如何為我們相處的地球,盡一份最大的力量,因此,課程最後會連結到技能,也就是行動力的展現。

很欣慰,看到學生們的課程回饋,都有連結到上面所說的,像是認知的學習如下:

我覺得時事議題很辛苦,要很認真的聽,也要做筆記。因為期末要到各班發表,所以如果不專心,重要的地方可能就沒聽到(N.3)。

讓我學到垃圾有分成:垃圾、回收與部分可回收。更要感謝張老師給我們(圖片)材料,讓我們更了解如何(做好垃圾)分類(N.2)。

讓我更深入了解垃圾分類這個學問。例如雨傘布是垃圾,雨傘架是回收,所以雨傘是部分可回收(N.15)。

學生們得到情意的啟發,如下:

在四大能源短劇中,小朋友都很認真,有些同學演得很搞笑,讓我也學到地球的能源(正在)變少(N.7)。

我最喜歡環保小勇士(這個單元)可以學到如何愛護環境,像桑柏格,她讓大人也重視到環境(的重要),但她的做法有點極端(N.9)。

我看到了一個女生(李若慈)把全校使用的餐盤做成一個大怪物,我在想,為什麼大家都要用一次性的東西?我懷疑,她已經下定決心要減少一次性餐具(N.1)。

「神憤怒的大日」這一幅畫告訴我:如果人類沒有好好保護環境,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像是)氣候變遷,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要盡量減塑(N.14)。

學生們在技能與行動的展現,如下:

我們認識垃圾會帶來的影響與如何分類垃圾…等,我覺得這些對以後的我們很重要,所以我一定會努力學習的(N.5)。

學到垃圾汙染的嚴重性,學會如何回收,也明白了地球資源過度使用的後果,之後我會隨手關燈(N.16)。

比較可惜的是,當學生在期末準備垃圾減量的行動與宣傳時,一來是時間相當有限,二來是學生的思考點似乎會受限在五位環保小勇士的具體行動上,還沒能看到學生有創意的點子。這個部分在未來課程實施中,可以調整如下:在學期中,也就是課程前半段的歷程,認知學習後就可以直接切入五位環保小勇士的行動故事,跳脫單元式的教學,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沉澱體會,這五位環保勇士的行動,也能更進一步的在生活中,融入「自我察覺」的情意教學內容,並加強觀察力的學習,以發現自己的行動對環境的影響,另外也要多加入「綠生活」的概念和做法,尤其是食衣住行的生活面向,小學生可以做的事。如此一來,才能更開闊學生的視角,而不是只有環保餐具的使用而已.雖然這一學期,學生們只能完成宣傳計劃的紙本方案,但是我會繼續堅持~學生需要運用寒假或是下學期初,將自己設計的宣傳行動,還有具體落實行動,讓這群資優學生的學習不會只有停留在認知階段。

未來將繼續申請[安妮新聞第七期地球護衛隊]在四年級的時事議題課程,因為安妮新聞的版面美麗、色彩豐富與遊戲性及議題深入的文章可以提供資優生跨領域的學習。課程實施時,將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探索或是融入設計思考的教學,相信他們可以不是只對保護環境做口號,而是真的去做出,在未來日子中,回想起來,即使困難,但就是會“擇善固執”,值得對地球做的一件美事,一件有意義的事。

張馨文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