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教案《文化新「視」代–青春策展中》以「虛擬博物館策展」為核心任務,結合《安妮新聞》第20期為閱讀素材,藉由設計思考五階段(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引導學生從互動性與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出發,轉化為具創意與行動力的文化策展人。
課程融合多元科技資源與平台,包括使用Google Arts & Culture進行AR名畫互動與巨量資料人臉對照;透過故宮720°VR線上平台及Acer「無界博物館」VR頭盔體驗。小組合作利用Chat GPT 協助搜尋展品資料與撰寫文案,在AR2VR平台運用AI生成空間背景,及音樂設計、問題關卡與傳送門建置,完成虛擬博物館策展專題,上傳 QR code在雲端公開發表,展現出創意思維與文化詮釋力。學生在系列課程中,透過 iPad操作、口頭發表、Padlet互評、回饋後修正;藉由Google表單進行ORID架構反思與學習成果自評,形成可追蹤且具回應性的學習歷程。透過PBL導向與數位科技整合,學生展現出高度學習動機、文化理解、數位溝通與敘事,以及團隊合作之能力。
學生歷經實際觀展、主題發想、資料查詢、數位展廳建置與作品發表等階段,透過策展任務落實跨域統整與文化創新實踐,主題涵蓋《這是什麼鬼-亞洲篇》、《西方女性造型流變》、《各國飲酒文化》、《臺灣神話傳說》、《名畫中的食物》、《臺灣各族群傳統美食》等跨域題材,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行動力,達成科技與人文並進的素養導向教學成效。
課程目標
(一)認知
- 能認識多元符號所代表的意涵和特性,了解符碼的特性與應用方法。
- 能藉由閱讀與摘要,理解數位科技帶來的創新美感思維。
(二)情意
- 能透過美感經驗的觀察,以提升生活質感與生命價值。
- 能經由鑑賞與思辨,理解多元視覺符號與生活的連結。
- 能參與設計思考,展現對生活環境及社會文化的省思。
- 能運用敏銳觀察力,覺察科技媒體帶來的感官刺激,想像新興媒體與我們互動的未來可能。
(三)技能
- 能嘗試說明獲取的知識與想法,並與他人分享。
- 能在小組討論與全班分享的過程中,聆聽多元觀點。
- 能善用多元美感,培養具省思、規劃、執行的文化創新設計能力。
- 能活用各種創作形式以表達想法,以主題策展的藝術行動豐富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20期為閱讀素材,提供學生進入VR博物館體驗前的背景建構與跨域思考。其內容涵蓋新興科技與生活的連結,成功引發學生對文化保存與科技應用的反思。例如在VR故宮展間輪流體驗的同時,未操作者閱讀新聞並填寫ORID反思表單,有效培養學生的多任務學習與批判能力。
從回饋表單可見,學生對「數位博物館是否能取代實體參觀」展現多元觀點,有78%認為「尚無法完全取代」,反映出學生能從媒體閱讀結合自身體驗進行深入思辨。此外,Padlet上的提問與留言回饋亦展現學生願意進一步探討數位策展與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可見,《安妮新聞》提供的閱讀架構有效支撐本課程設計思考流程中的「定義與發想」階段,是激發學生文化觀點與創意思維的重要資源。
在運用《安妮新聞》導入文化素養與VR展覽教學時,學生雖能掌握媒體核心議題,但部分學生在閱讀長篇新聞內文時仍顯現專注力不足與理解偏差的情況。為此,教師後續加入新聞段落分段整理、關鍵詞標示與導讀提問策略,引導學生建立「問題意識 → 觀點提取 → 歸納論述」的邏輯脈絡,有效提升理解與應用層次。
另一方面,在體驗式學習中,因VR設備使用需要輪替,部分學生處於等待或旁觀狀態。為充分利用時間並強化學習連結,教師安排等待學生閱讀《安妮新聞》並同步完成ORID反思,引導其將新聞議題與當下展覽體驗相互對話。
未來課程規劃將進一步深化閱讀素養與科技應用整合,例如設計新聞觀點轉換任務、讓學生以AI模擬新聞訪談者角色,強化其詮釋與溝通能力。同時,也考慮導入學生共同製作「新聞式策展報導」,擴展文化觀察與敘事能力的實踐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