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此課程從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思考,引導同學觀察生活創意好物造型,進而擷取經個人詮釋過後的生活圈的物件意象,進行質感與造型美感的創作。是一種自我剖析的表達,亦是關懷並意識個體生活的實踐與經驗。藉由以自然界的質感美,運用在生活物品,理解質感是得宜的配置,需與視覺與觸感相互呼應。希望學生運用自然界各式質感結合造型物並兼具美感,體驗視覺質感、觸覺質感建立個人質感記憶資料庫,並能嘗試運用多樣質感重新組合再造新質感,最後以玻璃材質為主體來呈現。因玻璃表面的光潔與剔透,將一材質至內或外都會呈現不同質感,而玻璃又具有透光的特質,將加入光源又產生新的變化,所以透過做中學試著調整各種可能性。體驗對質感之美經驗,並結合發想成生活中的各式創意造型的物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對象物做質感上的連結與分析。
  2. 學生能了解質感所呈現的美感。
  3. 學生能以質感的觀點,嘗試結合物件的目的性進行物件質感表現創作。
  4. 學生能以質感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所見的物件。

教師課後省思

  1. 透過美感教育讓孩子從做中學,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更能吸收美感的精髓,也讓學生藉由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何謂質感,以及對美感的價值觀,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透過學習單及小組活動,能對質感有更深入的認識,激發學生想像力與對生活美感的感知力。
  2. 未來再重新上這個單元,需架構在結構之後再進行結合質感並考慮用簡化及條理化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系統性學習。最後再讓學生有使用技巧變化發揮的空間,讓作品更貼近生活化,更能夠體會探索的內涵,以及調整成專注在結構與質感的探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