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延續上學期的質感課程概念,再次走訪校園。並透過美的原理原則來認識、分析校園風景,拍攝一張屬於自己故事的相片。並尋找對象物,拆解該物件的基本元素,將各種物體簡化至單一的具象元素(如牆→金屬、中庭草地→草、水溝→水、菩提樹林→wood…等),或非具象元素(天空→亮、杜鵑花圃→香、體育課→happy…等)。實作課程以割字後簍空的紙卡進行攝影創作,讓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模式來檢視生活環境。最後將上下學期的作品集合起來,策劃展覽。
展覽預定於校舍工地的圍牆上,而非校園內的展覽空間。課程中帶入課本的公共藝術概念,使工地的白牆成為校園內諸多公共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結合了新與舊,回憶與展望,讓這道牆不是分隔歷史的鴻溝,而是一個承接和延續的橋樑。也為國三畢業班同學,留下一份具有意義的畢業禮物。
2021年5月份,因疫情而全臺提升至三級警戒並且停課,原定國三學生於畢業典禮前將作品貼上牆,以畢業展的形式留下國中生涯的回憶。然疫情最後卻連畢業典禮也無法舉行,作品展示的計畫被迫停擺。但也意外的讓這些作品被賦予了另一層意義。暑假過後,作品上牆的工作改由學弟妹代為完成,恰也呼應了本計畫的初衷。拉起新舊校舍和學生間的連結,即新校舍與舊校舍的延續,畢業生與在校生的傳承。

美感預期成果

自上學期起,本課程不斷引導學生,希望能透過觀察、發現、再觀察、再發現的過程,尋找作品最適當的美感。並透過美的原理原則來檢視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以創意攝影來記錄校園,且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集體創作。盼透過本課程,尋找出屬於西苑高中的校園圖像。

最後在校園工地圍牆將作品貼上展出,這對許多學生來說是第一次的展覽經驗。課程中帶入課本中的公共藝術概念,展覽預定於工地圍牆而非展覽廳。使工地的白牆成為校園內諸多公共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結合了新與舊,回憶與展望,讓這道牆不是分隔歷史的鴻溝,而是一個承接和延續的橋樑。也為國三畢業班同學,留下一份有意義的畢業禮物。

本計畫的課程結束後,國三將延續公共藝術的議題來繼續課程。也希望調整合適的單元讓國二國一學生一起參與。並安排研習,接續牆面排版的概念,為新接任的導師進行教室布置(和圍牆的共通點都是橫向的長條形面積)的研討。讓美感萌芽,在西苑高中持續茁壯。

教師課後省思

班級經營很重要!本校對於手機使用的規定相當嚴苛,學生幾乎沒有使用手機以進行上課的機會。因此在課程初期與導師方(和家長方)的溝通相當重要。如:樹立明確使用規則、手機攜帶以個人意願與家庭狀況為主(解法:在學生分組時,教師就預先規定好各組至少得有一支手機)等等。都會讓「用手機上課」這件事變得單純許多。

而學生藉由拍攝畢業照的經驗,搭配此次人像九宮格的拍攝,對於「臉」有了更多觀察。同時也利用「我喜歡的相片(角度)和別人喜歡的相片(角度)是否相同?」衍伸至「別人眼中的我,和我所表現出來的我,是否相同?」即為周哈里窗的概念,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

回到作品本身,透過不斷再觀察的動作,學生對於「觀看」事物的方式有了更多想法。而使用不同媒材(鉛筆、水彩甚至相機)來製作作品,也得到少有的創作經驗。史無前例的疫情警戒和隨之而來的全國停課,雖讓我們的課程無法照原定計畫結束,但是新學期讓學弟妹接手布展的動作,卻也讓本課程增添更多傳承的意義。

停課期間的遠距教學,也讓我思考著:如果下一次要進行同樣課程,我還能怎麼做?最大的發現是Padlet這個網站,相當容易就可收集到學生作品,無論在平時成績、學習歷程和同儕討論,簡單的介面和使用方法,讓這個網站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

這次的美感計畫,不僅是學生,連身為教師的我都是初體驗。一整年的課程進行,龐大的學生人數以及累積起來的作品數量,光是收集、整理,就需要付出許多額外的時間和人力。自覺得以一個代理教師的身分來申請計畫,加上原本就不輕的課務,似乎太不自量力。事實也證明在時間精力的付出上,著實超出負荷。所幸行政同仁在最後一線的文書和後勤支持著我,實在是說不盡的感謝。

新手上路,難免有疏漏,也導致許多意料之外的狀況要應付,但可以確定團隊合作是相當重要的。行筆至此猛然發覺,平時在課堂上強調著讓學生團體合作,但自己卻鮮少尋求夥伴一起參與!有了這次經歷,日後設計課程時,尋找更多同科甚至跨科的同事一起努力,會是我的首要目標。

感謝教授群的努力指導;基地的行政夥伴無微不至的照顧;還有在這一年透過大大小小研習而認識的老師先進們,看到大家不斷在為美感,為教育而努力著,深深覺得處在藝術圈裡的自己實在很幸福。這是美感計畫第一次進到西苑高中,但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