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是一門設計給八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課程,名稱為《走入群眾的公共藝術》。課程聚焦於「公共藝術」與「空間互動」的主題,並結合《安妮新聞》第17期中所提的「欣賞藝術之前,請準備好你的——探索藝術的暖身運動」作為學習的啟發與導入。課程首先從教室出發,介紹台北捷運的發展歷程與其融合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站體設計,藉由真實案例讓學生理解藝術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交通空間。接著,學生將分組前往捷運沿線指定地點,實地觀察公共藝術,紀錄藝術品與環境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並完成觀察學習單。此課程強調行動學習與藝術感知的培養,透過親身探訪,讓學生能跳脫紙本教材,進一步體驗藝術如何與城市、文化與大眾生活緊密連結,是一堂融合美感教育與跨域探究精神的實作型課程。
課程目標
藉由公共藝術的表現手法、創作媒材,認識公共藝術的內涵。
認識公共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感,並透過其象徵意涵,了解藝術家欲表達的情感與想法。
分析、比較在地公共藝術,培養更寬廣的藝術欣賞視野。(以台北捷運發展為例)
教師課後省思
終於把學生「逼」出門啦!這其實正是我設計這門課最原始也最期待的目標之一。疫情過後的幾年,孩子們對數位工具的依賴超乎想像,面對真實空間的感知與互動能力明顯減弱。因此,我希望透過實地探訪捷運公共藝術的方式,重新喚醒他們對於場域、環境與藝術之間關係的敏感度與好奇心。
這次課程以台北捷運系統為場域,從認識捷運路網與歷史背景開始,學生需透過查詢捷運局的公共藝術資料庫,找出指派給自己的藝術作品,再實地前往觀察並紀錄現場的作品樣貌與感受。活動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還不夠熟悉,因此花了一些時間指導他們查閱捷運地圖、規劃動線,也意外成為一次「自主行動力」的練習。
這次活動也搭配我設計的《公共藝術學習單》,從作品基本資料、創作理念、材料分析到場域關聯性,讓學生能夠更系統地記錄觀察與感受,並回傳照片與文字說明至 Google Classroom 作業區。
未來如果時間與資源許可,我希望進一步發展延伸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生活中熟悉的空間,提出屬於他們的公共藝術提案,思考藝術如何進駐、與在地對話,進而完成一份場域藝術的創作草圖與理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