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鄉 | 美感教育

探索家鄉

課程資訊
  • 學校:臺中市北屯區建功國民小學
  • 教師:葉珮甄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次課程活動以整合性學習為核心,結合閱讀「安妮新聞」、數位載具使用及本校校本課程-建功心社區情的有機結合,期待透過閱讀的引導、科技載具的輔助學習及實地踏查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可以從紙本及雲端資料搜尋開啟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再結合實際場域的踏查及寫生,讓學生通過觀察自然、建築或人文景觀,將所見轉化為藝術創作,提升學生對於家鄉的理解與藝術表現力。

單元著重「多元學習啟發」、「科技工具應用」、「實地探索與觀察」、「藝術創作與表達」、「家鄉情感連結」五個面向。融合紙本與雲端知識查詢,鼓勵學生探索不同學習資源。掌握數位載具的基本操作,學會利用科技輔助學習與創作。使用平板進行資料蒐集、聲音地圖探索及場景速寫。親身走訪當地社區與自然環境,增強對家鄉的了解與認同感。通過觀察自然、建築與人文景觀,提升審美能力與細節捕捉力。鼓勵學生將實地觀察轉化為創作靈感,完成如速寫明信片的作品繪製。發展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激發個人創意與視覺表現力。結合「建功心社區情」的校本課程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入了解學校周遭環境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透過創作反思與分享,增強對家鄉環境的珍惜與關懷。

課程目標

  1. 培養學員的閱讀與分析能力,提升對資訊的理解。
  2. 利用平板設備與相關應用程式,掃描臺灣的聲音地圖,探索並了解不同地區的聲景或歷史文化背景。
  3. 結合 Google Map 的虛擬探索功能,選定學校周邊的大坑山區,進行環境認識。
  4. 利用虛擬探索的 Google Map功能,進行寫生選景及教室內的線上寫生創作。
  5. 親身走訪大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並以速寫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景觀。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教學觀察

本單元活動的結合,能有效促進多元感官的學習與創作,既能探索校園周邊的自然環境,又能結合數位工具與藝術表達,透過從紙本到實地的探索,全面感受家鄉的文化與自然之美,並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潛力與家鄉情感。透過本單元的課程進行,觀察到學生透過以下三個面向進行學習:

(一)整合性學習:結合閱讀、科技與實地踏查的綜合性學習方式。

(二)實作與創新:以實地寫生與藝術創作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意表現。

(三)跨媒體學習:結合數位工具與傳統繪畫形式,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本次課程當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一)學生觀察力待引導。

學生難以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對於透視概念較不清楚,需透過訓練觀察技巧及逐步補充透視觀念及解說,及個別指導,並進行多次短時間速寫,才能較為理解如何提取關鍵特徵。

(二)學生對於作品完整的理解尚待加強

學生對於細節及上色的完整度理解不足,認為有畫有塗色就是完成,透過每次課程的漸進式目標設定,讓學生感受到逐漸累積細節及層次的完整度與成就感。同時肯定學生的努力與進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三)少數學生創意受限

少數學生感知較為薄弱,對於尋找景物亦興趣不高,因此模仿周邊同學,導致缺乏個人風格或創意表現。引導此類學生為速寫場景設計背景故事,增加作品的情感表達與創意性。

未來教學規劃

未來的課程教學規劃在分階段基礎技巧、創意提升、多媒體整合和課程多元化發展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基礎能力扎實的基礎上,激發個人風格與創意,並結合科技與實地探索,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一)基礎能力強化階段

鞏固學生對景物描寫基本技法的掌握。分階段進行比例、構圖、光影與透視的基礎教學。提供靜物、人物、建築與自然風景等不同類型的主題模擬練習。並透過小型作品集展示學生的進步情況。

(二)創意與個性化表現

課程中多介紹不同藝術家的速寫作品與風格,啟發學生發展個人風格,融入創意表達,並提供抽象主題,如「時間」、「情感」、「家鄉」…等,讓學生加入內心想法的表現形式。

(三)數位工具與科技應用

結合現代科技,將數位速寫與紙本作品結合,擴展速寫的應用場景與形式。

葉珮甄
臺中市北屯區建功國民小學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