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上課時,我總會觀察每一班的講桌、學生的抽屜、座位環境。發現很多人,抽屜裡塞爆講義、學習單、課本、自修、吃剩的早餐、散亂的文具。要拿某樣物品,就要把抽屜全部東西拿出來,找過一輪,再把所有東西塞回去。「整理」這個動作,看似很費時,但如果能養成-隨時都在整理、用完立刻歸位、建立一套自己的分類收納法,其實生活可以更便利、更省時。在課程設計中,第一節課,以餅乾的排列方式,引起學習動機。接著利用生活中不同的例子,設計不同的關卡與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格線分割、主從關係呈現秩序美感。最後分組進行二手市集的擺攤,從募集物資、分類、丈量、採買層架、佈置攤位,讓學生實際操作構成的秩序美感,也帶出快時尚、塑膠氾濫、垃圾掩埋……等環境議題。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對生活中,秩序所呈現的美感有感。
  2. 能分析不同物品之間的相互關係,編排出構成的美感。
  3. 將構成的美感,實踐於生活中,學習整理自己生活物件。

教師課後省思

  1. 二手市集擺攤結合了圖書館環保永續主題書展,只要閱讀主題書展書籍,寫回饋心得,即可獲得二手商品折價券。因為兩個活動的結合,讓圖書館與市集人潮都活絡了起來。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吸引沒有參與課程的師生、至學校上夜間課程的社區人士,欣賞我們的擺攤成果、理解我們關心的環保議題。讓美感的呈現與議題的討論,不是只存在於課堂間。
  2. 從學生最愛的餅乾盒排列開始、接著在指定時間內的分組高效率整理書桌、到最後二手市集的擺攤。不同以往的美術課,這樣的課程,像是闖關、像是遊戲。因為有趣,學生高度投入其中,經由不同的「構成」任務執行,學生可以從「整理的藝術」中,初探「構成」的美感。
  3. 因為想讓「擺攤」更具有意義,所以融入環保議題。但也因為是「二手物」的擺攤,募集的物資總類繁多,很難平分各式物資給各班、各組。只能靠前幾堂課的分組積分,讓高分者優先選貨、選擺攤素材、選擺攤地點。而這樣的分配方式,很像資本主義下,「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縮影。下次執行該課程時,會安排多元的分組計分方式,打破市集裡的貧富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