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先認識台灣的稻米種類和不同口感,並宣導台灣農業面臨的糧食危機。
Kit1先讓學生觀察、觸摸、品嚐各種食材,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Kit2是透過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如何將不同食材和米飯結合。最後以上述兩個經驗,讓學生製作出不同質感的飯糰。
首先在課程中觀察、觸摸、品嚐各種食材,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其次指導學生了解米飯的特性,以及把米飯結合的方法。最後,請學生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飯糰。透過學生彼此發表討論心得,讓學生理解質感來自合宜的選擇與組合,質感之美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並能理解合宜的材料選擇是質感之美的首要條件。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透過課程的安排,重新探索生活中的質感配置,並能思考質感的美感所呈現的不同可能性。在課程中另外安排融入台灣的稻米種類和不同口感,並宣導台灣農業面臨的糧食危機等食農教育,並且藉由不同KIT的設計安排,讓這個課程可以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整合質感經驗來設計生活上的物品,並能發現和感受質感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整個課程安排,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認識觀察質感,到觀察台灣的穀物,對學生們來說都非常有趣,也藉由課程讓學生了解了台灣面臨的窘困,糧食自給率的問題,學生在自省之虞,盼能在日常生活中力行。手捏飯糰玩質感,老師需要花很多時間採買和做準備,為了讓學生可以體會觸覺和視覺上的質感變化,老師準備了15種敷材。其他還需要張羅各式器皿,上課前洗米煮飯,課後收拾整理,所以如果有烹飪教室,或者以跨領域的統整課程來施行,會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