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將讓學生以質感箱體驗各種質感特色,然後以校園生活做質感觀察之場域,請學生採集、紀錄與描述質感特色,並註記理由,根據質感描述將所蒐集的質感進行樣板分類。接著引導學生在景觀圖片和洗髮精廣告中找出相對應的質感樣板。 第二階段以學生從ppt生活案例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質感的表現?並請學生事先帶來各種不同質感的紙張,分組討論材質紙張的特色,並以「樹火博物館」為例介紹台灣在地的紙張材質,。 第三階段 接著在第四階段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操紙設計。進行手抄紙的設計與製作,讓學生玩味質感的再現中體驗手抄紙的特殊觸感,最後舉辦一個「玩味質感再現」的手抄紙展覽,讓學生在自製的手抄紙上繪上一段以心情紀錄的圖與文,學生可以透過這段圖文彼此對話,分享心情與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學會分辨不同質感的特色。
2. 學生能以質感記憶連結生活經驗。
3. 學生能學會調配適合材質進行手抄紙製作技術。
4. 學生能運用手抄紙品味質感再現並進行心得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1. 第一階段的課程本來是針對質感記憶的連結想讓學生在上完第一堂質感箱觸覺體驗後第二堂進入校園做質感沓查,希望學生能對生活周遭的質感做做進一步的連結。我時發現學生對觸覺的描述一般都可以很快地作出反應,但是對進行到下一個單元生活質感連結時又好像是上了兩堂課,這兩堂課好像有關係但是又不是很清楚具關連,本來想要讓學生對「看到類似的東西」就能和質感記憶連結起來,後來發現學生並不是很清楚兩者間的對應關係,上完課程後作了以下的調整:先把體驗過的質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真實觸摸過的質感(並註記文字敘述)做成表列並註記理由,有了這個品名+文字註記的表列就可以建立起「質感樣板」,在下一個階段看到相似質感的圖片甚至是「景觀圖片」質感時,學生就可以很很快的在質感樣板表列中找到相對應的質感,這樣做學生便很容易將質感應用在各種生活層面的的東西連結起來,亦及可完整建立起質感記憶的運作,也有利於下一個階段的課程實施和應用。
2. 在質感的生活運用方面課程設計時想的是以用手抄紙的製作作為學生質感體驗和製作的學習部分,但總覺得和上一堂課PPT簡報中的課程連結不是很順暢,後來加進了台灣樹火博物館的介紹(台灣長春棉紙廠為其前身),意外的發現學生對台灣的在地纖維性質材感到興趣,也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纖維性物質所具有的紋理效果所製作出的質感特色,對後來所進行的質感手抄紙教學起了一個蠻不錯的學習連結效果。
- 01【質感初探】
1. 從觸覺到視覺的轉移的學習體驗:首先讓學生在質感箱中觸摸各種材質,並做質感描述,寫出3種質感描述並註記理由。2. 然後讓學生進入校園觀察並採集各種質感,分組進行質感記錄,於下一周課堂中分組報告。
- 02【質感樣板的搭配】
1. 請學生上台進行校園質感沓查的報告。 2. 請學生根據校園質感採集的質感描述進行分類(老師可提供質感圖片補充) 3. 請學生根據質感描述的分類進行樣板搭配。 4. 老師提供兩張富涵質感意象的圖片(冬天雪景、毛毛&貓貓),請學生根據圖片作質感描述,然後根據質感描述進行分類樣板的搭配。
- 03【質感運用的好點子】
請學生看一段洗髮精的廣告,讓學生以質感為題發表一下對洗髮精廣告的感覺,並進行問題討論。
- 04【台灣專屬質感---樹火博物館的介紹】
1. 教師提供各種質感的紙張,請學生找出適合表現其特色的紙張並說明原因。 4 四、預期成果:(描述學生透過學習,所能體驗的歷程,並稍微描述所造成的影響) 1. 學生能學會分辨不同質感的特色。 2. 學生能以質感記憶連結生活經驗。 3. 學生能學會調配適合材質進行手抄紙製作技術。 4. 學生能運用手抄紙品味質感再現並進行心得分享。 分組討論各種紙張中所可能運用到的材料和 視覺效果。 2. 請學生觀看樹火博物館(長春棉紙廠前身)的影片,跟學生進行紙張質感的相關問題討論。 (1) 紙張的由來?台灣紙張採用了那些質感是台灣專屬的材料? (2) 影片中紙張的特殊紋理是加入了那些 東西進去? 3. 請學生根據分組選定的主題進行「手抄紙」設計,並根據討論寫出需準備的材料。
- 05【手抄質感玩味再現】
1. 老師先進行手抄紙製作解說,並示範操作流程。 2. 學生學生根據分組討論的材質表現進行手抄紙的分組討論與製作。
- 06【品味質感再現手抄紙展覽】
舉辦「品味質感再現」手抄紙展覽,請學生在自製的手抄紙上繪上一段以心情紀錄的圖與文,讓學生可以透過這段圖文彼此對話,分享心情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