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嘉義公園位在嘉義市東區,依山勢開闢園地,後來又拓寬東西邊的空地,築橋修路,公園面積約268,000多平方公尺,可分為野溪北側、西側和東南側三個主要區域。北側地區地勢平坦,主要包括辨天池島和圓環型草坪。西側則是兒童遊樂區,而東側和南側則是坡度較小的丘陵地,散布著各種紀念物設施。 目前,嘉義公園的主要園道和步道位置仍然相對完整。其中包括公園入口至彌生橋延伸至辨天池步道、階梯步道、神社參道區域、行道樹等。
嘉商的學生可以輕鬆步行到達這片富饒的人文與植物生態區,本美感課程結合環境與戶外教育議題,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嘉義公園內進行色彩觀察與紀錄,回到學校進行嘉義公園色彩學分析與色彩拼貼創作。
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嘉義公園的各種人文與植物生態,並教導學生利用手機拍照,紀錄嘉義公園內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色彩。學生帶回嘉義公園內拍攝的照片,透過色票及「學學台灣文化色彩」進行色彩分析;使用Canva進行嘉義公園色票編輯、運用嘉義公園的色票進行色彩拼貼創作。
• 色彩分析:認識色票、使用「學學台灣文化色彩」進行色彩分析。
• 色票製作:使用Canva進行嘉義公園色票共編。
• 色彩拼貼:輸出嘉義公園色票,進行色彩拼貼創作。
課程最後,將「我眼中的嘉義公園」拼貼創作作品在美術教室外走廊進行公開展示,互相分享創作過程與技巧。
美感預期成果
- 植物觀察與辨識能力
學生將具備在嘉義公園中辨識和觀察植物的能力,能夠使用應用程式 PlantNet,進行植物識別。 - 色票及色彩分析APP的應用
學生學會運用色票比對的方式,認識生活周遭的豐富色彩;能使用學學台灣文化色彩進行代表色彩分析。 - 線上色票共同編輯
學生學會運用Canva進行色票共編製作。 - 創意與創新能力
學生將能夠運用嘉義公園代表色為素材,分組進行「我眼中的嘉義公園」色彩拼貼創作。 - 社交互動與合作能力
學生將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創作和分享藝術作品。 - 藝術與自然的聯繫
學生將認識到藝術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學習如何通過藝術表達自然界的美感。具有環境意識,體驗自然與藝術在創意中的共生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以下是我針對這個課程的教學觀察、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戶外觀察與紀錄的深度
• 問題:學生在戶外觀察時,可能會因為缺乏經驗而只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觀察嘉義公園豐富的人文與植物生態細節,導致回校後的色彩分析素材不夠豐富。
• 對策:出發前給任務,引導學生注意細節;讓學生分組,各有重點,互相討論。 - 手機攝影的技巧與應用
• 問題:學生可能不熟悉如何利用手機有效地進行觀察和紀錄,照片品質不佳,影響後續的色彩分析與創作。
• 對策:簡單教構圖、光線等基本技巧;鼓勵從不同角度、距離拍攝。
未來的教學規劃建議:
- 導入更深入的環境教育議題:除了色彩,可以增加對嘉義公園歷史、建築風格、人物故事的介紹,讓學生對在地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邀請植物專家或志工在嘉義公園進行導覽,介紹常見植物的名稱、特性、與當地生態的關聯,引導學生繪製植物觀察日記。
- 跨領域合作與成果展現: 讓學生撰寫嘉義公園的觀察日記、色彩故事,提升語文表達能力。邀請嘉義公園周邊社區共同參與學生作品的展示,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能與社區產生更多連結。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