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家裏出發,設計一個簡易的日常生活路線旅行地圖,從手繪到數位、從日常變成遊戲、從3d到2d、從立體到平面、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從一個設計者的角度看地圖設計,學生探索並找尋自身最有情感的生活景點,學生考慮布製地圖的可能性,以布製的呈現方式來規劃旅行路線。讓手作的景點圖案製作成立體移動物件,將之變成一張簡單的旅行地圖,最後回到電腦繪圖上將圖案轉印在布料上,嘗試不同質感的布面上,整個過程希望讓學生體驗美感形成要素,並內化成自身的美感經驗,並且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在旅行地圖中,學習思考如何規劃並整合路線。
  2. 在旅行地圖中理解物件的多種組合所產生的對應關係會及不同樣貌。
  3. 透過地圖從平面到立體的變化,學生能嘗試並選擇何宜的構成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當學生在踩踏縫紉機的時候。每個人都驚呼出一種非常有趣非常療癒的感覺。這種反覆的機械的前進動作就好像google map向前推進的感覺,平淡無奇的路線似乎都變的有趣起來。
我們學校的學生個性純樸活潑,可塑性強。但是在學習新的課程上因為習慣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常常不敢勇於創新。學生習慣等待老師給予答案,缺乏自我思考,所以要讓他們嘗試用思考的方式來做作業,有點違反常態,學生會覺得不知所措,就好像學生會用樂高的方式在組裝自己的怪獸機械;但是要他們拆解樂高的元件並說出其單元基本秩序及配色,卻瞠目不知所對。這種討論並啟發原理原則的實驗課程,教師需要一些技巧的設計,而且要因才施教,因人而異。
在經過實驗後,在布製地圖上規定了部份限制,但是又怕失去趣味性,所以嘗試將景點製作成小枕頭香包的方式增加其移動性及豐富性,如果是行人車輛可以當成移動的那個骰子。學生說:「可以畫一台車子嗎?」,我就開始說:「要所有的移動景點都要統一的一種風格喔!,要像文藝行旅的桌遊那樣喔!」這樣學生會開始思考他們的對應關係。在選擇布的材料上、還有設計圖案上,會考慮相似,還有秩序的關係,最後要做成一個立體的小布包,增加趣味性。
突然有學生說:「可以做成明星照片小布包嗎?」,我說:「明星來吃潮州的小吃,也是一個不錯的ideal,明星照可以彩色的,但是小吃的景點要統一成黑白的顏色喔!」,那個明星及小吃只是一種聯結的技巧,重點是那個嘗試成「統一」的過程,我想做成布料而且是立體的,這個方向是對的,有趣多了。只不過老師的事前功夫可累人了。有別的老師說:「縫紉機!要給他們用,會不會一節課就壞了…………。」
布製的立體小布包有點像小娃娃,大家對塞棉花的動作樂此不彼,覺得完成了一個小的布娃娃又想要完成下一個統一風格的弟弟妹妹,我說:「這些布娃娃香包,要看起來像一家人!」所以在學習單的設計及引導要花比較久的時間講解,因為有的時候學生雖然做對了,但其實過程是不對的。這樣也沒有達到美感實驗課程的目的,是誤打誤撞的。
學生開始在生活周遭搜尋一些記憶。將這些路線的點,串連成腦海中的某些關聯的記憶。縫製立體布包提起了大家高度的興趣,我同意大家把地圖娃娃延伸到下學期的美術課裏,讓大家繼續製作。因為他的可塑性很高,可以單體設計也可以全體設計,因為布娃娃可以單獨成為吊飾也可以當成鑰匙圈,可以成為桌遊上的景點、也可以成為前進的骰子,可以單獨行動,也可組合成一整體,可以活動變化、而且單體完成時間很短,學生成就感很高,學生想要畫畫,要轉印圖案也可以。
有學生說:「我要設計廟宇的進香路線地圖,這些立體布包要設計成王爺的圖像,代表不同的廟」。我說:「我好期待喔!」,因為這個學生一天到晚都在想有關廟的東西。我想跟生活聯結的東西最能觸動人心了,看著他忙的不亦樂乎,覺得美術課很有意義。這一堂課很有延伸性。
美感課有時從作品是看不出來立即成效的,他是一個時間的轉折過程,學生從開始到完成,這中間的成長與變化以及教師的引導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