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以「情緒四象限理論」為核心,結合安妮新聞第10期「基本情緒圖鑑」,引導學生認識情緒的不同種類、變化與表現方式,進一步覺察並學習自我調節。
課程中,學生將透過生活情境討論、象限分類與繪製「我的情緒地圖」,探索自己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情緒經驗。教師亦會帶領學生辨識情緒的身體反應與行為表現,了解每一種情緒背後可能的想法與需要。
透過具象化的「情緒象限圖」與「基本情緒圖鑑現象卡片」,學生能更有系統地整理自我經驗,並在小組互動與同儕分享中,提升溝通表達與同理理解的能力。
課程最後,學生將設計屬於自己的「情緒調節小秘訣卡」,為未來面對壓力或衝突時建立一套情緒管理工具。此活動不僅強化情緒識讀與反思力,也有助於培養正向的心理素養與人際互動技巧。
課程目標
(1)認識與辨識情緒類型
學生能認識安妮新聞第10期「基本情緒圖鑑」等常見情緒的行為表現、身體感受與內在想法,透解「情緒四象限」增進情緒識讀力。
(2) 覺察並表達自我情緒
透過繪製情緒地圖與情境回顧活動,學生能反思個人情緒經驗,清楚表達自身在各種情境中的感受與反應,提升自我認識與溝通表達力。
(3) 學習調節與關懷他人
培養學生基本的情緒調節策略,學習照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透過分享與討論,建立同理理解與正向互動的態度,發展良好的人際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1)教師教學面向
①課程內容略顯豐富,需分段引導
本次課程嘗試在一堂課中涵蓋「情緒四象限概念」、「事件經驗討論分享」、「象限圖繪製」及「情緒調節策略設計」等多項目標,雖具整體性與深度,但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全面吸收,出現理解混淆與操作困難的情況。建議後續可將課程劃分為兩階段,第一節聚焦於「認識與書寫情緒」,第二節進行「象限整理與策略運用」。
②教具與引導語需更具體明確
在情緒象限的概念建立上,X軸與Y軸的抽象定義(開心/不開心、輕鬆/壓力)對學生而言較難掌握,特別是感受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學生。建議後續教學中搭配具體的生活範例、圖像說明、情緒小劇場或簡單的身體感受連結(如:心跳加快、想哭、想發脾氣等),降低抽象理解難度。
(2) 學生學習面向
①部分學生對情緒感受較遲鈍,表達有限:
從小組分享與學習單書寫情況觀察,部分學生難以具體描述自身最近的情緒經驗,也無法明確指出造成情緒的事件與感受變化。顯示這群學生的「情緒感受力」與「自我覺察能力」仍待培養,可能與平時較少情緒對話或缺乏自我觀察習慣有關。
②情緒辨識能力不一,象限分類效果有限:
在進行四象限分類時,有學生難以區分「開心但有壓力」與「不開心但很輕鬆」等混合情緒情境,說明他們尚未具備同時處理複數情緒構面的能力。未來可加入更多示例討論,讓學生練習處理「複合型情緒」的分類與理解。
③調節策略設計具創意但實用性待提升
大多學生能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安撫方式」,但與實際情緒狀況的連結仍薄弱。例如:某些學生將「玩手機」列為安撫策略,卻未思考其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教師後續可加入「策略效果分析」環節,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方法的正面影響與可行性。
(3)小結建議
①調整教學節奏與順序,先聚焦「覺察與命名情緒」,再進行分類與調節。
②強化學生日常的情緒對話與感受觀察,搭配情緒圖卡或情境繪本輔助。
③鼓勵學生以日記或心情表達的方式,逐步練習自我情緒辨識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