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單元以色彩為課程主軸,目標在「色彩的表達--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到適合而不只是最喜愛的搭配,發現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實踐「屬於我的色彩配置」。透過練習,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建立色彩美感自信心與討論能力,達到色彩素養的第一步。
課程設計從台灣的自然環境,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從「變電箱色彩改造計畫」談起,引導對校園色彩的感知與思考及進行校園色彩觀察、採集及記錄。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引發孩子對生活環境有感,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藉由校園探索與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色彩,利用色票找出環境中的色彩,分析具有美感的色彩配置,體認色彩調和的重要性,並能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學生透過過校園色彩分析初步練習調配顏色。
接著透過「由名畫學配色」,使用https://www.xuexuecolors.org.tw/ 【學學臺灣文化色彩】中名畫分析合宜配色,色彩意象與特性描述,理解生活中的色彩,除了事物的固有色外,還包含情感意象與個性,單一的色彩沒有對錯優劣之分,而是當色彩組合時,會因為彼此的關係以及量的多寡,產生是否適宜的選擇。
使用心理學「周哈里窗」透過記錄並彙整個人相關資訊,分析自我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進而切入創作「我形我色」(自畫像)的美感經驗。學生先拍下一張最具代表個性的胸像,教師以石膏角面像分析引導臉部凹凸結構,學生學習WPAP Art概念分割臉部塊面。轉化WPAP Art的高彩度配色,練習運用合宜的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尋找個人專屬的色系,創造且分享個人色彩故事,完成我的色彩報告書。
評量策略與工具:評量分成兩層次,色彩配色符合能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能使用合宜的色彩進行自畫像視覺設計,尋找出個人專屬的色系,創造且分享個人色彩故事。透過自評與他評,學生可以分析與欣賞色彩相關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在色彩學理論認知基礎下,從校園環境中發現色彩、感知色彩、探索色彩、並透過校園色彩採集行動與小組討論,經由對PCCS日本色研實用配色體系的理解,對「調和的色彩」配色效果進行思辨並形成共識。

2.學習掌握水性顏料的媒材特性,進行調色練習,成就學生對色彩運用的自信心,進而實踐色彩美感於生活情境中。

3.覺察生活中好的配色與不好的配色,並可以分析出好的原因?

4.透過名畫色彩分析,能感受、描述、運用不同配色特點,培養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5.最後藉由自我分析,描繪自畫像,尋找自己代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