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靈獸×表情與想像力 | 美感教育

情緒靈獸×表情與想像力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民小學
  • 教師:劉彥汝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夏季特刊中的〈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為導讀文本,結合學生的情緒經驗與藝術創作,引導學生進行「情緒靈獸」版畫創作。課程初期,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妖怪專題,認識妖怪形象如何反映人類的情緒與集體記憶。例如:水鬼的故事可能源自對危險水域的恐懼與警示,而許多台灣妖怪也來自動物、自然現象或原住民神話,蘊含敬畏自然與珍視生命的價值。

為幫助學生覺察情緒的複雜性,教師設計生活化的角色扮演活動,如學生抽到冰淇淋卻意外掉落,引發開心、惋惜、驚訝等情緒交錯,進而啟發學生從動物、植物、自然元素中轉化靈感,創造出獨特的「情緒靈獸」角色。

學生以版畫技法創作情緒靈獸,學習將抽象情緒具象呈現,融合色彩、造型與故事描寫。課程最後,學生為自己的靈獸撰寫故事,作品集結成班級專屬圖鑑,成為彼此共享的視覺故事寶藏,培養自我覺察與同理力。

課程目標

  • 學習從閱讀中萃取創作靈感,並能運用視覺語言表達個人情緒。
  • 培養學生同理與欣賞他人作品的態度,透過故事與圖像交流情感。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對「情緒」的理解較為侷限

多數學生在課程初期對情緒的認識仍停留於「開心、難過、生氣」等基本情緒,較難具體描述複雜或混合型的情緒感受。

對策:教師透過具體生活情境(如冰淇淋掉落事件)、搭配肢體表演與互動討論,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探索事件中的多重情緒反應,逐步擴展其情緒詞彙與感知深度。

  • 創作過程中素材組合較為困難學生在嘗試將自然元素(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等)轉化為怪獸外型時,常出現造型混亂或卡關的情形。

對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安妮新聞》中的插圖,並提供範例草圖參考。鼓勵學生先行拆解元素、練習構圖,再以「拼貼式組合」創作情緒靈獸,協助發展更清晰的視覺語言與造型結構。

  • 初次接觸版畫工具,操作較為生疏

學生對雕刻刀的操作尚不熟練,易感到困難。

對策:教師採取「工具靈活替換」策略,建議學生如不習慣使用雕刻刀時可暫時放回工具箱,改以斷水原子筆等替代工具刻劃,仍可模擬雕刻效果,降低學生挫折感並提升操作意願。

劉彥汝
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