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小怪獸 | 美感教育

情緒小怪獸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中山區大直國民小學
  • 教師:鄭育如
  • 課堂:雙語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三年級學生雙語視覺藝術課程,康軒版第三單元主題為「質感探險家」。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將利用校園內的環境,進行擦印和拓印的創作,探索不同質感的材料,並將這些印刷圖案與情緒表達結合起來。

首先,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擦印技術,將校園中的各種物體,如樹葉、石頭等,轉化為獨特的圖樣。接著,學生們將在教室內進行拓印,捕捉教室裡的質感,這些圖案將成為他們創作的基礎素材。

在完成印刷後,學生們將閱讀安妮新聞中關於情緒的內容,了解不同情緒的表達方式。隨後,他們將運用所創作的圖案,拼湊成能夠表達自己情緒的圖像,這些圖像可以是情緒小怪獸、人形或其他物品。最後,學生需要撰寫一段文字,描述當時的情緒及其來源,讓圖像與文字相輔相成,形成完整的情感表達。

這個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培養情感認知及藝術表現的能力。

課程目標

  1. 協助學生能夠認識並接納自我情緒,以了解自我。
  2. 協助學生能夠控制自我情緒並管理自我情緒。
  3. 協助學生能夠體察他人情緒,並學習接納他人情緒。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對情緒的理解不足

– 問題:部分學生對情緒的認識較為模糊,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

– 對策:在課程開始前,增加情緒相關的活動,例如情緒卡片遊戲,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不同情緒。教師可以提供更多具體的情緒例子,幫助學生建立聯繫。

(2) 技術操作的挑戰

– 問題:在擦印和拓印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技術操作不熟練,影響了創作進度。

– 對策:在實作前進行詳細的示範,並分組進行,讓學生互相協助。可以設置工作站,讓學生輪流練習每一項技術,提升他們的信心與技能。

 

(3) 時間管理

– 問題:活動時間安排可能不足,導致少許學生無法完成所有步驟。

-對策:在課程設計中,合理預估每個環節所需的時間,必要時可將活動拆分為多堂課進行,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充分展開。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增設情緒教育課程
    在未來的課程中,考慮設立專門的情緒教育環節,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探討和理解情緒,並學會情緒管理的技巧。
  2. 跨領域整合
    將美術與語文課程結合,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故事創作,讓他們在表達情感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3. 持續反思與調整
    每次課程結束後,教師應進行反思,記錄學生的反應與學習成效,並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可以定期邀請其他教師觀察課程,集思廣益以改進教學策略。
  4. 家長參與
    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創作過程,舉辦「家庭情緒日」,讓家長和學生共同探索情緒表達的方式,增強家庭間的情感連結。總結
    透過此次教學觀察與反思,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情緒理解和藝術創作上的需求,並相應地調整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的課程將更加注重情緒教育與藝術表達的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另外,這次課程只讓學生觀察到自我及同學們的情緒,期許下次能將課程更加深加廣,除了協助學生察覺自己的情緒外,也能做到面對自己的情緒、 處理自己的情緒。
鄭育如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