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異」,更有「誼」 | 美感教育

心有「異」,更有「誼」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松山區民族國民小學
  • 教師:徐雋涵
  • 課堂:綜合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這堂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友誼的真諦,並反思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課程開始時,學生將透過閱讀報紙中的關係調查部分,思考朋友對自己生活的影響。隨後,學生會進行16型人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徵,並與同學比對,探討人際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接著,學生將討論「小炭的煩惱」,以此思考如何處理友誼中的困難,並進一步透過與ChatGPT的對話,探討友誼的本質和應該如何支持他人。課程的最後,學生將製作一棵「友誼樹」,將他們認為維繫友誼的重要元素寫在樹上,並與同學互相分享、交換想法,從中學習不同的觀點。這堂課不僅讓學生了解友誼的多樣性,還能促進他們的自我認識和同理心,並通過創作表達他們對友誼的理解。

課程目標

  1. 讓學生反思友誼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2. 探討友誼中的多樣性,並認識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差異。
  3. 理解友誼中維繫關係的重要元素,並學會尊重不同的觀點和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1)問題與對策

問題:

學生在討論友誼的時候,可能會有些過於表面化,未能深入思考友誼的真正含義或哲學層面。部分學生可能對16型人格測驗的結果感到困惑,難以理解人格差異如何影響友誼。

對策:

在討論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如「朋友之間的信任與支持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性格差異如何影響我們的互動?」,讓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的複雜性。針對16型人格測驗,教師可以提供更多例子,幫助學生將測驗結果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相對應,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未來的教學規劃

未來的課程可以更加深入探討友誼中的衝突解決策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如何維護友誼。可以設計一些角色扮演或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模擬解決友誼中的衝突,並實踐如何應用哲學家對友誼的看法來解決問題。

另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我認識,未來可以將16型人格測驗與自我反思結合,讓學生不僅了解自己的性格,還能思考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並反思如何改善或增進與朋友的關係。

徐雋涵
臺北市松山區民族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