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先介紹七年級教科書的美的形式也就是構成的基本概念給學生了解,再藉由感知活動(美感教育構成構面k i t做活動前導)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和感受美感的發散和收斂的構成和討論思考活動,此感知活動為暖身。

從收集生活中最熟悉的在地產物(茭白筍、百香果和香菇);進行切剖並觀察內部構成和比較之不同,從這些自然農作物中分辨出構成形式的差異。

設定一樣農特產品為主角其餘兩樣為配角進行照片編輯,作為版面構成設計的思考練習;利用所拍攝的六張照片,進行排列,使之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練習版面的構成實驗(利用APP軟體操作)。

美感預期成果

1. 了解構成的基本形式。

2. 發現大自然界中線條排列與點線面的構成。

3. 學會觀察並比較埔里三件農特產剖面圖的美感構成要素(均衡 、平衡、主從/格線關係)。

4. 運用自然物中的基本構成,應用在照片主從關係的均衡和對稱版面配置。

 

教師課後省思

● 構成構面的重要性:

美感構成可分為: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學、主從關係凸顯焦點、格線的分割邏輯、組合決定構成的樣貌。若能掌握每一種構成方式的重點,在生活上加以運用,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美感品味,也有助於解決公共空間的紊亂,提升環境品質。

● 我的教學觀察:

美感課程需要週邊各種條件的配合,選擇對的東西加以組合就可以創造美的畫面,這就是因構成而產生視覺上的美感,它是需要學習和嘗試的!

第一堂課看完構成的引導課程也了解美的形式;更嘗試玩美感電子書網站精心設計的美感遊戲(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吸收構成構面的概念,個人非常推薦,學生分組線上搶答,玩得不亦樂乎,而且加深觀念!)第二堂切開百香果、筊白筍和生香菇時;老師要挑選細心的學生來操刀;以免發生意外。觀察並描繪切開來的內部構成排列;第三堂將上一堂描繪的圖形用黑色簽字筆描繪完成,小組討論橫切和縱切圖形的不同;並用圖形說明。這堂課若能結合生物課會更有趣!第四堂用色紙來代替咖哩套餐擺盤練習,可以將構成的古典秩序、平衡、焦點、格線分割組合做簡單的練習和思考,動手加動腦成就感加分!第五堂課學生愛上動手排排看的構成練習,美感工具書內的一張色紙切四份,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哪種樣貌?結果學生們非常專注地排正向、反轉、放左、放右,拼出鑽石、火箭、展翅的鳥兒、帆船,讓同學們很驚奇;發現排列構成的多樣性!第六堂課組長申請一支手機,將組別選擇的單項作物拍攝→再利用APP軟體做編輯(老師要提醒組員們共同討論和編輯,最後在由其中挑選一組代表作)當初寫教案時,預定學生洗照片出來編輯,但學生常忘了去洗,理由多半是補習沒時間或爸媽沒空幫忙去沖洗;想到普及的APP軟體;排版方便又可以及時改變;效果好又兼具環保。

所以在推展美感通識教育課程時,要以學生生活的起點開始,當代性的工具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