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徐徐的微風拂過中央山脈的尾端,綿延的山脈在夏日南風吹拂的時分格外的壯麗優美,山稜線與肌理清晰可見。枋寮車站後有山巒圍繞,出車站往前走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海平線的沙、漂流木與消波塊推著一滾一滾的浪花。
而枋寮高中,就位於依山傍海的寧靜小鎮中心,與山海為臨。
本教案與下學期教案接續,先讓學生自備物品,在課堂上進行恐怖箱挑戰,初步用手指感受質感之美,再進入校園踏查,尋找探索建築與土地中的砂石肌理質地,用手及腳親身感受這片土地,並利用小玻璃瓶蒐集喜歡的質感保存,回到教室發表分享自己的感受,由老師總結,並介紹傳統抿石子、磨石子、洗石子、斬石子等傳統技藝,將營養午餐的牛奶盒回收再利用,製成模具及打孔,調製水泥(或珪藻土)材料,再把自己喜愛的砂石質感紋理融入其中,完成水泥(珪藻土)盆的製作。建模、灌模、加入質感、脫模、打磨...觸摸著盆器製成的每個步驟,藉由手作的細膩溫度,親身感受盆器與所在土地之間的對話。

美感預期成果

  1. 對質感有感,對美有感。
  2. 建立學生對生活周遭更深刻的感知能力,能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且說出為何美。
  3. 對質感進一步因地制宜的應用,感受質感於生活物件中的轉換與重要性。
  4. 理解翻模製作的流程與技術。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結合對物件質感的感受經驗,與古老的磨石子抿石子技法,讓學生動手做具有個人質感經驗的磨/抿石子杯墊。

此美感課程實際安排上,關於"家的記憶"及與石子質感的連結,在課程上的引導上較為不足,因此學生在尋找代表性的砂石或種子的時候較沒有方向,但亦有同學分享與父親釣魚的經驗而從魚池內尋找透明石子,創作的成品晶瑩剔透,結合了美感經驗與家庭記憶,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因此在之後的課程安排上,會特別引導摸到不同質感時,心理產生的感受與過去經驗的連結,而製作抿石的時間很關鍵,也會盡量安排兩節課連堂,才能抓準時機抿得恰到好處,以免有突發狀況,或是作品太濕抿完凹凸不平或石子掉落等現象,需要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