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新聞×台灣妖怪 | 美感教育

安妮新聞×台灣妖怪

課程資訊
  • 學校:臺中市立溪南國民中學
  • 教師:侯沂昀
  • 課堂:社團課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次課程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創造能力為核心,設計了四節課的活動,結合新聞閱讀、反思與創意實作,帶領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體驗。

在前兩節課中,學生閱讀了〈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透過深入探索台灣妖怪文化,了解其外型特徵、傳說背景及文化意涵。學生隨後使用「4F反思法」(Fact、Feeling、Finding、Future)完成學習單,具體描述妖怪相關事實,分享感受與發現,並以自身生活經驗設計妖怪角色。

後兩節課則著重於創意應用,學生運用 AI 工具生成文案與圖片,將學習單上的妖怪構想具象化,創造出結合台中地方特色的妖怪形象。最後,學生將創作成果製作成簡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進行發表。

透過本課程,學生不僅提升了對新聞媒體與文化內容的批判性思維,也在創意表達與數位工具運用中獲得成就感,充分展現了跨領域學習的多元價值。

課程目標

  1. 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透過閱讀報紙文章,熟悉台灣妖怪文化,增強對文本的分析與理解能力。
  2. 培養批判性思維:運用 4F 反思法(Fact、Feeling、Finding、Future)深度探索新聞內容,進行多角度思考與反省。
  3. 激發創意思維:結合閱讀內容與地方特色,自行設計妖怪角色,鍛煉創造力與想像力。
  4. 強化數位工具運用能力:使用AI生成文案與圖片,學習數位創作工具的基礎應用。
  5. 增進文化認同與欣賞:了解台灣妖怪與地方文化的聯繫,培養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興趣。
  6. 促進跨領域學習:結合閱讀、藝術創作與科技應用,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本次課程在設計與執行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對AI工具的濃厚興趣,然而也暴露出一些實際操作上的挑戰。首先,在使用 AI 工具生成文案與圖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多次嘗試與修正指令,才能創造出符合預期的妖怪角色。由於該步驟需耗費較多時間,三、四節課的安排略顯緊湊,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在課堂內完成作品。未來,我計劃將課程延長至五節課,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創作與調整,提升完成度與學習成效。

此外,由於部分 AI 工具需要註冊帳號,而學校的電子郵件無法使用於註冊,導致部分學生花費較多時間處理帳號問題,影響了課程進度。針對此問題,未來將選擇註冊條件較寬或免註冊的AI工具,或事先通知學生在家完成帳號註冊,以確保課堂時間能有效運用。

  • 成功之處與未來規劃

本次課程整體進行順利,學生在課堂中展現了高度參與感與創意,特別是在生成文案與圖像時,能藉由AI的輔助突破文筆或繪圖技巧的限制,完成令人滿意的成果。對偏鄉學校的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提升了自信心,還讓他們意識到數位工具的強大應用潛力。

未來,我將沿用此次課程的模式,結合閱讀、反思、創意發想與數位工具應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表達與跨領域能力。同時,課程設計將更注重分步操作:先由學生進行初步構思與書寫,再利用 AI 進行優化與輔助,幫助學生在基礎能力與創意運用上取得平衡。此外,我也計劃設計更多 AI工具應用的教學,讓學生熟悉不同工具的操作與特性,進一步提升數位素養。

侯沂昀
臺中市立溪南國民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