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設計課:原生美感×絹印創作 | 美感教育

大自然的設計課:原生美感×絹印創作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民小學
  • 教師:顏千惠
  • 課堂:藝術-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閱讀理解、跨域探究與藝術實作,以《安妮新聞》〈不只吸睛!超越外貌的生存智慧——從大自然學到的多元審美課〉一文為起點,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美」的多元價值與意涵,突破僅以外貌判斷美感的侷限,認識動物在生態中的智慧與功能性之美。課堂中,學生運用 Padlet 平台搜尋與分享台灣原生種動物的資料,從觀察中挑選一種感興趣的原生物種作為創作主題,深入了解其外觀特徵、生態習性與文化意義,並進行圖像造型描繪。

後續,學生透過反覆修正設計稿,應用美感形式原則(如對比、重複)進行視覺構圖設計,進而學習絹印技法,從製版、印刷到成品製作,親手完成原創帆布袋作品。最終,學生結合圖文介紹,推廣台灣原生種之美,將藝術創作轉化為生態教育與美感表達的媒介,培養觀察力、創造力與跨域整合能力,深化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與美感素養。

課程目標

  1. 認識自然界中多元的美感價值與生存智慧。
  2. 掌握台灣原生種物種的特色與意涵。
  3. 運用圖像設計與美感形式原則進行藝術創作。
  4. 學習絹印技法並完成個人化美感作品。
  5. 培養觀察力、創造力與跨領域整合表達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採 五-六 年級混齡教學設計,全班共 10 位學生。課程中,學生於閱讀討論、資料探究與實作活動中展現良好的互動與合作氛圍。整體而言,學生對「從大自然中發現美」主題表現出高度興趣,能積極參與《安妮新聞》文章的閱讀與討論,並樂於運用 Padlet 平台探索台灣原生種,主動搜尋資料,分享彼此的觀察與發現。

 

(1)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學生圖像設計能力呈現差異:課堂中部分高完成度學生,能靈活運用美感原則進行圖像設計,作品呈現較佳的構圖與細節掌握;而持續進步中的學生,透過異齡配對討論、教師逐步引導,在觀察與造型描繪的表現上穩定進步,設計能力逐步提升。
  • 絹印技法操作具挑戰性:因絹印操作流程較為繁複,學生需分組輪替進行,部分學生初次操作時較不熟練。課程中採取「教師分段示範+小組合作+同儕互助」策略,協助學生掌握操作流程,確保每位學生能完成專屬帆布袋作品,提升學習成就感。
  • 圖文整合表達能力差異:高完成度學生能較完整說明所選原生種的特徵與設計理念,持續進步中的學生在教師提供引導架構與範例後,亦能整理出清楚、有條理的介紹文字,為作品增添說明性。

 

(2)未來教學規劃

  • 未來可增加多文本閱讀或影片欣賞,讓學生從不同媒介認識更多台灣原生動植物,拓展觀察視角,強化資料理解與設計靈感的連結。
  • 持續優化混齡教學策略,安排更多跨年段共同創作或成果展示活動,促進學生間學習交流。
  • 未來可嘗試將學生作品結合數位展示平台或校內展覽,擴大學生學習影響力,提升推廣台灣原生種的認知與美感意識。

 

整體而言,混齡教學在本課程中展現良好的教學氛圍,異齡合作對於學生學習歷程有正向促進效果,學生能在探索自然與藝術實作中培養觀察力、創造力與跨領域整合能力,具發展潛力。

顏千惠
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