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默作夢 | 美感教育

墨默作夢

課程資訊
  • 學校: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小
  • 教師:顏詩純、許櫻瀞
  • 課堂:視覺藝術、閱讀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夢,究竟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夢,是記憶的反饋,還是未來的預言?《愛麗絲夢遊仙境》可以說是夢境的經典代表文學作品,而在視覺藝術中,也不乏以夢為主的創作者,例如:夏卡爾、達利、坦寧…等等。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十期中〈作夢〉為主軸,跨藝術與閱讀進行《墨默作夢》課程。「墨」意指本次藝術創作媒材以水墨為表現方式,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嘗試使用水墨畫法,從工具的擺放、拿筆、到整理情緒後的運筆,藉由探索水與墨之間的變化,最後透過水墨表現夢境。「默」,是靜默,不論閱讀、畫水墨和作夢都需要片刻的獨處,回到自己心裡的寧靜,並聚焦在當下的感受,才能觸碰到過程中的核心境界,這部分是這個年紀的孩子較難領會的,但透過多元的課程內容,反覆的練習和放大感受,試圖提醒孩子們時時觀照自己和環境之間的變化和連結,然後才能好好生活,好好「作夢」。

課程的開始,讓孩子們和水墨有初步的接觸,透過充分探索與實驗,感受水墨媒材的不同與特色;接著使用〈妙語說書人〉的牌卡,幫助孩子們聚焦在夢境的主題,找到創作的主軸;過程中加入閱讀安妮新聞的〈夢境〉,從不同領域、不同創作人的角度看待作夢這件事;最後,進行「說夢話」分享活動,欣賞同學之間各種實虛參半、天方夜譚的夢境故事或感受。

課程目標

  1. 能閱讀和欣賞報紙的編排方式。
  2. 能比較一般新聞報紙與經過設計的安妮新聞之間的差異。
  3. 能透過文本閱讀,找到主題,並共同合作完成主題故事。
  4. 能嘗試使用軟筆,並感受硬筆與軟筆使用時的差異,進而享受創作過程。
  5. 能靜下心,感受自己的心情變化與線條之間的關係。
  6. 能欣賞墨色的變化,並連結自己當下的感受,延續創作。
  7. 能在過程中培養嚴謹的態度,了解筆墨的文化。
  8. 能分享自己的作品,亦能欣賞每個人不同的表現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1. 半世紀以來的藝術發展是極為西化的狀態,西方的視覺和觀念強勢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和視覺藝術中,對具有東方歷史記憶的水墨、書法、篆刻產生劇烈的衝擊,而在教學現場,不論是書法或是水墨,也幾乎消聲匿跡。無師資可以進行長遠的教學,加上用具材料的準備不易,孩子們連體驗嘗試的機會都沒有了。如果教學只是停留在容易與方便,會不會更多的故事無法傳承?
  2. 孩子們的生活步調太快速,各式各樣的活動或等著他們去完成的工作太多,導致他們的常處於渾渾噩噩的方式在過生活,無法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轉而向兩極化發洩,一種是外顯式的莫名抱怨與不滿,一種是封閉式的放棄感覺與無感。如果教學能夠帶領孩子們回到自己的內在,會不會他們的生活能更有感受力和感動?
  3. 因為孩子們接觸過毛筆的僅個位數,所以就從水墨的基本用具準備與擺放開始,這些被規定的位置原來有其原因,就從孩子的親身體驗中去理解,這同時也是學習態度的展現。
  4. 雖然對於水墨有著陌生感,但是可以從孩子們的眼神和動作中感受到好奇,只是雖然他們有學習的動力,還是擺脫不掉長久以來的束縛,探索的初期極為小心和壓抑,透過教學策略上的小方法,和同儕之間的共同活動,才漸漸放下心裡的包袱。
  5. 水墨的不容易控制,加上孩子們習慣的具象表現方式,讓他們再度覺得無所適從,所以在探索水墨後,加入了說書人桌遊牌卡與其他水墨藝術家的介紹,打破固化的想法,找回屬於自己的想像力與感受力。有了牌卡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賞析,漂流的孩子們好像找到浮板,開始能聚焦在自己的感覺和夢境中。
  6. 創作視覺的作品外,閱讀課也由閱讀老師針對安妮新聞報紙中相關的報導引領孩子對於夢有不同的認識,除此之外,孩子還分組合作編導編演了關於夢的小短片。
  7. 視覺藝術上的教學過程不長,只能稱得上是「體驗水墨」,所幸的是一開始孩子對於水墨的好奇在經過探索與創作後,除了保有創作熱情外,又多添了下筆的勇氣與作夢的想像。
  8. 孩子們的夢境小動畫,雖然篇幅不長,演技也普通,但孩子能展現這個世代的想法和天馬行空的想像,例如:有孩子拍出了《夢中夢》的劇情,也讓教學多了很多驚奇和回饋。
顏詩純
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民小學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