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 美感教育

課程資訊
  • 學校:花蓮縣明義國民小學
  • 教師:李翠瑛
  • 課堂:綜合活動
Read More

課程簡介

  1. 參訪宜蘭傳藝中心:一開學即規劃參訪宜蘭傳藝中心,領略家鄉傳統生活的樣貌,並從實作與戲劇中感受不同於現代科技的美感。
  2. 省思每日名言佳句:老師每日分享平日閱讀的重點佳句,關於夢想、成功、良善和待人處事,藉由不同層面的「座右銘」,學生在早自習抄寫,除了擴充孩子的字彙語句和思想層次,進而引導形塑正確的人生觀。
  3. 我我我……什麼是「我」?探討從哲學家們的智慧探索幸福:學生對於「我」有更清楚的認知,閱讀文章察覺不同哲學家的人生觀,再整理成心智圖,並寫成心得。
  4. 探討藝術家的自畫像《是一幅畫,也是一次自我剖析》:一起觀看自畫像,討論理解畫家內心的想法,發表會如何呈現自己的自畫像。
  5. 觀賞廣達游於藝《遇見大未來》畫展:震撼於藝術家眼中的地球樣貌,學生連結地震後的家鄉花蓮,需要修復與重建,不只是考量人類的需求,更多的考量生態環境,如何取得平衡。
  6. 觀賞花蓮縣國風國中、中原國小美術班的畢業美展:從同齡中去感受不同眼睛的觀察,邊觀賞邊記錄所感,學生很享受這樣的藝術對話。
  7. 參加「與作家有約」座談:作家分享從小被霸凌的經驗,並從熱愛寫詩與舞蹈之中找回力量,肯定自己,也把這股「正面」的力量分享出去,學生深受啟發與感動。

課程目標

  1. 認識中外哲學家對於「我」的價值與意義,不同的詮釋,開啟學生思考「我」的契機。
  2. 觀賞藝術品,探討背後創作的理念與緣起,「我」是怎麼想?「我」要如何表達?「我」想要表達什麼?鼓勵學生更深入的思考與用於表達。
  3. 嘗試連結「我」、「關懷社會」與「愛護自然」的關聯性,以及個人可以展現的人文情懷,並進而化成具體的行動,讓生活更美好

教師課後省思

透過「安妮新聞」可適時連串起「我」的相關議題,再輔以多樣化活動,提高學生興趣,啟發「我」的意義與價值。一開始,教師不確定這種要深思與省思的議題,學生是否會興趣缺缺。但事實是,學生們一方面很好奇哲學家或藝術家的想法,另一方面學生很新奇「認識自我」,不再只是從外表、個性和喜好來觀看自己,而是真正的從生命的本質,來思考「我我我」是怎樣的存在於世上,帶著什麼的特質,而這個特質的意義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故事,讓學生更早理解哲學,可以調整「人」的態度,進而解決問題;不同於時下的資訊科技,用 AI 程式來效率處理。

當教師在班上或班親會分享學生的心得時,可以感受家長內心的悸動。

如何從教室內上課時間「課堂」的探討,延伸到下課同儕和諧相處,表現出真正的良善,減少校園內的霸凌事件與性平案件,是日後努力的方向。再串連戶外多樣的「活動」,例如校外教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各式的參訪活動與講座,基金會的大型活動、走入社區。提高動機、及早規劃、充裕準備,讓學生感受「安妮新聞」不再只是紙張上的探討議題而已,而是真真實實的生活,可隨時觀看、隨時省察、更可以隨時行動。例如,每日晨光時間的安妮時間,聯絡簿內的小日記省思以及家長回饋,結合作文的擴散性發想,再聚焦到主題,更甚至於班級活動和學校活動的提早規劃,更可留意校外活動,豐富「安妮新聞」的內涵。

李翠瑛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