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構成為主的課程,本校由於重新建造,校舍與樹木道路安排與以往大不相同,透過此次課程,引導孩子從一開始透過觀察校園中樹木的安排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樹木及綠地還有道路配置位置與比例差異,感受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周遭構成的美感,接著提出為何同樣一座校園卻會因為道路及樹木安排比例不同而會有感受上的差異呢?引導學生感受差異在哪裡,利用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
接著開始分析,並介紹中國園林和西方庭園的造景之美,並介紹他們如何透過道路留白空間的構成,及運用怎樣的比例來搭配,如何讓人能在走入其中時感到舒適,如何配置才會有合宜呢?讓學生感受到比例及構成的重要性。
接著請學生使用,從使用圓形瓶器或方形瓶器,與單純化幾何元素(圓形、三角形、線條等)代表樹木、建築、道路等進行搭配,並加入代表人物的人偶元素,設定當小人偶走在道路當中,要如何配置道路與空間中的比例才會合宜,使用練習單一素材、色調進行不同的構成練習,將會造成怎樣不同的美感感受;下一堂課教師選取:兩種不同比例生態瓶、六種花草、適合瓶子比例的小人物,請同學挑選出一種生態瓶及三種不同高低的花草,花草高度的選擇與葉片大小等教師已做前置篩選,略分成兩組,設定條件需要在瓶中留出通道,需要置放小人偶,並設置一條道路能讓小人物能站立並行走的路徑,直接做出合宜比例的瓶器、草花的挑選⋯⋯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讓學生從實際的討論與操作中了解安排瓶器空間與花材比例的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了解中國與西方歷史庭園造景之沿革。
  2. 學生能運用比例與構成測量製作出一個具有美感的生態瓶。
  3. 學生能學會利用不同花材苔癬製作出留白空間構成,製造出合誼的空間美感。
  4. 學生能思考花材與瓶器搭配是否有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執行後發現幾個問題:

  • 內容過於複雜,應限縮相關內容

第一堂課原為測量校園整體比例及道路與樹木間的配置,分析校地中道路草地與樹的比例,但測量不易,最後僅能概略說明,拿出本校相關地籍資料後將概略比例使用學習單畫出。

另,樹木高低及相對比例不易測量,且無法在一堂課內研討結束,第一堂課延展為一堂踏查校園,另兩堂書寫學習單並討論相關內容。

表訂第二堂課規定學生回家測量家中家具及路線的比例構成,有一些同學因害羞自己家中被他人看到,使用網路抓圖,雖一樣達到效果,但著實應考慮相關問題。

  • 操作材料的合宜性應考量

表訂第四堂課開始操作幾何圖形及小路之間的關係,教師原本提供不同形狀的生態瓶,讓學生可以從中搭配,考量到玻璃材質操作恐打破,轉換成軟木塞材質之造型基底,操作時應考量材質與學生屬性等關聯性,這部分應改進操作材料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