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就讀福科國中的小福,在打籃球時碰撞跌倒,小腿輕微骨折,醫生將它打上石膏固定,並叮嚀他要好好休息,避免二度碰撞。受傷後的小福發現,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切,在受傷後每個動作都變得艱難,諸多的系統化設計使身障者不便,需透過他人協助才能順利的坐下。腳傷復原後,小福開始進行專題研究,訪問跟他有相同處境的高中生小蛙,雙方透過書信往返的方式,了解彼此間的需求及想改善的地方,希望藉由行動研究,改善現有的傢俱設計,實踐美感精神提升生活品質,讓人人都成為美的鑑賞家,從美的角度看世界並尊重關懷他人,讓更多有特殊需求的人,擁有友善空間度過幸福的每一天。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從自身與環境進行美感知覺的探索,並說出觀察後的經驗認知。
- 課程活動中能了解物件結構的平衡性及比例的規則性。
- 透過美感主題課程,引導學生主動發掘問題及發展的可能性,透過小組對話進行修正與調整。
- 學生能透過情境課程的實際經驗,對他人產生同理心,進行客觀判斷,將其認知轉化成為更人性化的設計品。
- 與高雄市立中山高中進行作品串聯及經驗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 原設定以教室椅子為載體,讓學生直接體驗行動不便的感覺,並透過模擬情境進行修正。改成縮比例的椅子模型後,發現學生比例縮放較無法順利轉換。以教室椅子進行比例的理解和親身體驗還是最強烈的。
- 創作過程須收集的大量資料,具實驗性與挑戰性。小組製作、實驗、討論與修正需長時間進行,若時間更充裕,老師可以參與小組各別討論,以拋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關鍵問題。
- 學生對產品設計較無概念,製作前先分享經典名椅的設計案例,開啟創造力與想像力。先跳脫框架,再來思考結構的問題。
- 重量承載測試時,有的組別成功、有的失敗,失敗的組別重新構思解決方案,觀察力的傳導路線,找出失衡的結構加以補強。但解決結構問題時容易把不足處過度補強,教師需提醒同學讓結構兼具穩固與俐落的美感。
- 紙短情長跨學年交流課程,希望透過跨區跨學年的合作因學生身份、生活背景的不同,創作出不同風貌的作品。兩方互相學習,了解自身優勢,激發更獨特的創意思維。
- 在美感課程中,教師無法完全預料學生最後產出作品的樣貌。在一次次挑戰與討論中激發新點子,課堂隨著學生的反應而有新變化,這樣的上課方式讓師生都能感受到極大的樂趣。
- 01比例美感
(1) 認識人體比例之美,分析面貌的比例與身材的比例,並且請同學嘗試以化妝和衣著搭配的方式,調整出符合時代審美標準的比例。(2) 丈量人體各部分尺寸和測量肢體動作的尺度,並思考肢體動作與生活物件的比例關係,例如肩膀的寬度與衣櫃深度之關係、站立時舉起手的高度與櫃子高度之關係。(3) 了解人體工學於建築、傢俱設計、室內設計之運用,能從使用對象的身體尺度,推斷出具舒適感的物件比例。(4) 系統傢俱和建築空間中比例的模矩應用。
- 02結構美感
(1) 從自然界中演繹結構作用的例子,探討穩定結構的規則,並觀察建築和傢俱設計之結構,引導學生從中發現結構作用與美感。(2) 藉由疊疊樂活動和學生搭建 Keystone 造橋活動(高中端),從中探討結構力量傳遞的方向和穩定的結構。
- 03承載的挑戰
(1) 請學生思考一張紙的可能性,如何運用一張紙突破 2D 平面,演變成一個立體結構,以「摺」的概念去思考立體造型。(2) 請學生用不同厚度紙材與木條製作出能乘載一公斤重量的力與美結構,藉此探討多張紙組成一個穩定結構的接合方法,失衡結構如何補強,實驗兩種材料之間的結構表現可能。(木條於此階段僅做為提供學生一種柱狀結構的思考方式,但於第四階段木條的柱狀結構需由紙材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