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認識設計思考→觀察生活中的結構與質感→混凝土產品製作
第一部分:教師介紹「設計思考」五步驟,透過觀察身邊產品設計,反推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第二部分: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質感與結構。前者,以紙張搭配複寫紙拓印生活中的物件(網狀鉛筆盒、粗糙的操場跑道、植物的葉脈等);後者,透過「一張A4紙的立體可能」讓學生將平面變成立體作品,思考結構與造型的關係,進一步觀察生活中產品包裝的設計。
第三部分:綜合前兩部分的學習,將材料限定為「混凝土」,學生分組設計一個可以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產品。
結構的學習,輔助其能製作一個兼顧、承受水泥重量且符合所設計的造型的模具。
質感的嘗試:在製作產品前先讓學生將混凝土加入生活中的材料(小石子、葉子等),認識增加質感的方式,近一步將創作理念轉化為實際產品。
質感的製作有兩種方式。一,製作模具的過程同時製作;二,於混凝土半乾燥時,透過外力製造紋路。
選擇混凝土的原因說明:希望產品可以真的被使用,所以考量到堅固程度,就沒有選擇石膏。再加上因為混凝土是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學生在創作時容易與生活產生共鳴。最後是因為材料容易取得、價格親民,若學生過程中失敗了,可自行取得材料。
1.「自發‧自主行動—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觀察生活中的設計及需求:
透過「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心、定義問題、發想、製造原型、測試,加強對生活中設計的觀察、探索及表達能力,結合人造物的材料:「水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互動‧溝通互動—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觀察生活中的質感及材料:
透過校園踏查與蒐集資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質感以及材料,感受質感與材料給人的氛圍、情緒,了解生活的任何時刻都可以是美學,從生活發現美,進而製造美,培養美學的生活態度。
3.「共好‧社會參與—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設計表現與生活實踐: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練習,觀察生活中他人的需求,分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發想、製作產品以解決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環境:校園質感採集(攝影、拓印)。
-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人的需求。
- 美感技術
- 模具製作。
- 水泥產品製作。
- 美感概念
- 運用設計思考,加強學習者對生活各類藝術型態觀察、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 帶領學生認識設計思考如何改變社會、改善生活(通用設計、社會設計)。
- 運用混凝土的材料製作產品。
- 其他美感目標
- 無
教師課後省思
- 場地的限制:(1)執行困難:晾乾作品的空間不足以負荷修課的學生數量。(2)課程修正:限制學生製作的物件大小。
- 工具的使用:(1)觀察到許多學生在使用美工刀、剪刀等裁切用具方面缺乏熟練技巧。(2)教導學生如何安全地使用裁切用具,避免潛在的危險情況。同時提升創作的品質和效率。
- 01生活中的「設計思考」?
1.認識「設計思考」五步驟: (1)同理心 (2)定義問題 (3)發想 (4)製作原型 (5)測試 2.觀察生活中設計產品、行動:反推設計師想解決的問題。
- 02「泥」有看到:生活結構觀察與分享
1.結構操作—一張紙的可能:從平面到立體的嘗試,認識結構與力的關係。 2.結構觀察:生活中的產品包裝。
- 03「泥」到底是誰?
1.水泥的特性介紹。 2.水泥的日常應用。 3.水泥混合其他材料製造質感的嘗試。
- 04「泥」可以更好:發現生活中的「需求」
分組訂定主題,發想解決辦法。 1. 看:發揮同理心觀察他人的需求,定義根本問題。 2. 想:發想解決的方法。 例如一:桌面雜亂→文具無固定擺放的空間→製作一個文具收納的產品(加入臺灣文化特色)→建築造型筆筒 例如二:對於日期總是容易忘記家中沒有擺放日曆的習慣製作一個迷你不佔空間且可以重複使用的萬年曆。
- 05「泥」好堅固
1.質感、結構設計:設計、製作模具。 2.模具製作:製作翻水泥用具的模具。 補充說明一:模具材料的選擇也會影響產品的質感和堅固程度。 1賽璐璐片:容易取得、裁切,黏貼時運用透明膠帶。成品表面光滑圓潤,在製作時不需考慮模具的厚度,然較不能承受混凝土的重量。 2珍珠板:成本較高,黏著時需搭配保麗龍膠、熱熔膠等。成品精緻不易變形,製作模具時須考量材料厚度,較能承受混凝土的重量。 補充說明二:製作模具時先將紋路同時製作於模具中的成品。
- 06「泥」灌好了
1.混凝土的比例。 2.排除多餘的空氣。 3.靜置一週。
- 07磨練「泥」
1.拆模:將模具與水泥製品分離。 2.打磨:以砂紙磨除多餘的水泥。 3.泡水三天:穩定結構、去除鹼性成分。
- 08豐富「泥」
1.水泥彩繪:依照各組的設計以及需求。 2.拍攝作品完成照。
- 09逛逛屬於「泥」的市集
1.同儕互評。 2.分組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