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聲音 | 美感教育

台灣的聲音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石碇區和平國民小學
  • 教師:湯沛諺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這門課程的發想源自《安妮新聞》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以及四年級翰林國語課第一課〈美麗島〉。這些素材融合了聲音元素、文字美感與課本插圖,極具跨領域教學的潛力。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套整合語文、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主題課程。

在課程分工上,國語課的導師負責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文本,並帶領他們仿寫童詩,創作屬於自己的〈台灣島〉;表演藝術課則從童詩的意象出發,挑選合適的音樂,並透過創造性舞蹈轉化為肢體表現,編排具象徵性的舞蹈動作;視覺藝術課則以《安妮新聞》為引導,結合台灣島嶼與聲音元素,帶領孩子們創作出展現台灣之美的視覺作品。

最終,學生們的平面藝術作品將作為舞台背景展示,而他們則站在舞台前方,以舞蹈演繹自己的〈台灣島〉,呈現一場融合詩歌、音樂、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跨域展演。

課程目標

語文表達與創作

  • 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文本,提升語文素養。
  • 培養學生的詩詞創作能力,仿寫童詩〈台灣島〉。

藝術感知與創作

  • 透過詩詞意象,選取適合的音樂並創作具象徵性的舞蹈動作。
  • 結合台灣島嶼與聲音元素,創作視覺藝術作品,表達對台灣之美的感受。

跨領域整合與合作

  • 透過語文、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結合,讓學生體驗跨域學習。
  •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他們在共同創作與表演中學習協調與合作。

表達與展演能力

  • 讓學生透過舞蹈與藝術創作,提升自信與表達能力。

完成一場融合童詩、音樂、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跨領域展演,展現學習成果。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聲音」與「畫面」的聯想能力不一

問題:
在掃描 QR Code 聆聽台灣聲景地圖的聲音時,有些學生能快速產生畫面聯想,但部分學生較難將聲音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畫面,導致創作初期缺乏靈感。

對策:

  • 播放聲音後,讓學生閉眼想像並口述畫面,再由老師提供示範聯想。
  • 可搭配視覺提示,如觀看相關的短片或圖片,幫助學生建立聲音與畫面的連結。

(2) 學生在查找視覺素材時的困難

問題:
由於學生的搜尋能力有限,他們在使用 iPad 查找與主題相關的圖片時,往往無法找到適合的素材,影響創作效率。

對策:

  • 事先準備一份包含台灣街頭攝影、插畫作品等視覺資料的資料庫,提供學生參考。
  • 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關鍵字搜尋,例如「台灣市場」、「台灣海岸」等,幫助他們更精確地找到適合的圖片。

這是我們首次嘗試跨領域創作,透過多重感官引導學生認識台灣。在不同學科的整合下,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各領域的課程同時進行,學生在進入創作時,不僅具備更完整的背景知識,也展現出更充分的準備度,讓學習變得更有深度與連結性。

未來若推動類似課程,我認為可以進一步納入校園聲音採集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聲景地圖的記錄與建構,透過實地採集聲音,體驗台灣聲景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使學習歷程更加生動且具體。

湯沛諺
新北市石碇區和平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