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探索-我來定義我自己--做自己生命的英雄 | 美感教育

可能的探索-我來定義我自己--做自己生命的英雄

課程資訊
  • 學校:新竹縣竹北市安興國民小學
  • 教師:徐琬淳
  • 課堂:安興語文(校本課程)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接納自己—我來定義我的美」為核心,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我是誰?」並重新思考「什麼是美?誰說得算?」透過TED演講與文章閱讀與討論一位罕見疾病患者的生命故事。從她幽默與勇氣面對與眾不同的成長歷程分享中,找出接納自我與定義自我的關鍵語句,思考「是什麼定義了我?」鼓勵孩子認識到:真正的價值來自選擇、夢想與熱愛,而非外貌或他人評價。最後,學生閱讀安妮新聞,討論「美」的定義如何隨時間與文化演變,理解「健康就是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等觀點,並思考如何在群體中安心地做自己,避免落入容貌焦慮。

課程透過閱讀、討論、命題與繪畫等多元活動,和學生討論對美的多元理解,勇敢定義自我,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與不完美。

課程目標

  1. 理解並重新定義「自我」與「價值」
  2. 培養自我認識與接納能力
  3. 理解多元之美與自我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

在引導國小四年級學生探索自我認知和定義時,遇到的主要問題在於抽象概念的理解深度討論的參與度與深度不足。對於「自我定義」、「價值觀」等較為抽象的概念,四年級學生難以進行深度內化,即便能從文本中找出作者接納與定義自我的關鍵語句,但要真正連結到「我的選擇真的反映了我的價值觀嗎?」這種批判性思考,很少有學生能覺察並說出深度反省內容。此外,對於「容貌焦慮」等較敏感的議題,學生有這樣的經驗,但很難具體說明與表達他們在乎和焦慮原因。

對策:

  1. 具體化:增加影片和114年會考作文考題輔助教學,將「選擇」、「夢想」和「熱愛」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更易理解的實際案例,例如:當面對兩難問題時,如何做選擇,或如何從每天的小習慣中看見自己的「光」。
  2. 多元表達形式:除了口語討論,可加入繪畫……等多元表達形式,讓學生能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對「自我」和「美」的理解,增加趣味性,提升整體參與度。
  3. 引導與鼓勵:老師需更提供更多開放式問題,並鼓勵每位學生嘗試發言,無論答案如何,都給予正向回饋,營造安全的分享氛圍。
  4. 敏感議題:對於「美」與「容貌焦慮」的討論,強調「健康就是美」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鼓勵學生欣賞多元之美,而非過度聚焦於「焦慮」本身。

未來的教學規劃

未來可將此課程擴展為跨領域學習,例如與藝術、語文課程結合。可進一步設計「我的優點樹」活動,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特點與才能,並從中找出「我的光」。

課程實施可以拉長至7週:鼓勵學生持續紀錄自己的「小選擇」及其帶來的感受,並觀察這些選擇如何逐漸塑造了他們的「價值」。最終目標是讓學生不僅理解理論,更能將「愛自己」與「定義自己」融入日常,成為真正「自己生命故事的英雄」。

徐琬淳
新竹縣竹北市安興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