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帶領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腳下的各種地面材質,觀察表面紋理,認識其名稱。 運用雙眼,有感的看見腳下千變萬化的各式地面,藉由超輕土拓印表面肌理,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從忽視轉為關心注意,並和學生一起使用自己的雙腳,赤足踏觸地面,透過實際的接觸,放慢教學速度。讓孩子對無感的地面,感受其溫度,觸感等。在學習單中試做小詩表達個人對地面材質的認識與感受,轉換為文字表達能力,連結環境場域,成為自己的記憶質感。

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何謂合宜的地板材質,觀察室內室外空間地板的材質,在生活空間如何更適切的被選擇。在最後兩節課中,引導學生從拓印定型的超輕土中開展「地面¬¬-凹凸質感-拓印-」的轉化活動。選擇拓印後的紋路開展為其他物件,進行比較,調整。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圖片,影片,實物介紹,開展學生視覺與觸覺經。藉由生活周遭物件的觀察,引領學生對生活物件產生對話。在課程中親身實際踩踏、觸摸地板,讓學生對環境投入關注力,更甚者能思索改善的選擇。建立美感教育之質感構面認知,使學生認知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符合需求的質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與學生在尋找地面質感實例時,地表舖面若較為粗糙、凹凸對比較強,拓印取樣較為容易。若表面較為光滑或細膩者,較難具體呈現或描述其肌理,僅能就視覺描述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美感的觀察才是重點 ;但也有學生尋找美麗造型的物品,卻完全沒有連接構造物品的相反例子。

2. 報告質感美感案例時,容易將不同的美感構面混淆進來,例如色彩、質感…教師能藉此

澄清學生的觀念。

3. 在拓印取樣的過程中,學生喜歡去找人孔蓋上的鑄造文字去轉印,可和學生討論視覺的經驗對人類的影響。

4. 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設定為的面質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開始主動發現如紗窗、藤椅、鞋底的轉印痕跡視覺效果頗為有趣,他們開始放探去嘗試、探索、觀察。教師深切感受到美感教育計畫讓我們師生放慢速度,喚起我們發現美的能力。

5. 這次是末學第一次參加美感教育計畫。過程中有許多模糊不清的部分,使用超輕土拓印,未能完全掌握質感的要義。期許自己在107-2的計畫中有更深入的學習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