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台灣原住民族的服飾為主題,旨在通過文化觀察、設計與創作的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與其在服飾中的表現方式。課程分為六堂,前兩堂課著重於觀察與討論,學生將學習分析原住民族服飾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形,並探討其文化象徵與意涵。隨後,學生將運用所學的設計原理進行紙膠帶的平面設計,並在後幾堂課中完成最終作品。這些設計作品將送至印刷廠製作成紙膠帶,並運用於拼貼創作中,創作主題為原民文化,如人物、風景、文字等藝術形式。
課程設計強調文化認同與創意思維的結合,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既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傳統,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同時,學生將學習實際的設計技巧,如構圖、色彩搭配與拼貼技法,並通過小組討論和作品展示,提高協作與表達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預期學生可以學習教育部原住民教育發展計畫(110-114年),對「原住民族及多元文化教育,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以營造族群平等的社會環境」之目標。首先,學生將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服飾文化有深入的認識,能夠辨別各族群服飾的色彩、圖案和造形特徵,並理解這些設計背後的文化象徵與歷史意義。學生不僅能夠觀察和分析原住民文化元素,還能夠將這些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出具文化深度與個人風格的設計作品。
其次,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平面設計技巧,能夠進行紙膠帶設計與拼貼創作。透過色彩搭配和圖案設計的實踐,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將得到提升。同時,學生在拼貼創作過程中學習如何運用不同的媒材與技法,創作出有層次感且富有藝術性的作品。對原民文化理解、藝術技術和創意思維上有顯著提升。
此外,透過小組討論、作品展示與分享,學生將提升其協作與溝通能力。學生不僅能在創作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見,還能接受同儕和教師的反饋,並在作品中體現這些改進。最終,學生的創作將展示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與欣賞,並展現出他們在設計中的創新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原本課程設定透過第1、2節次的探討,預期學生可以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服飾文化有深入的認識。課程實施觀察到學生對於自己選定的族群可辨別族群服飾的色彩、圖案和造形特徵,但對於其他族群只能透過他組同分享而初步理解,未來若還有機會繼續實施此一課程,會再思考課程設計中如何更有效引導學生較全面性地理解各原住民族群服飾設計背後的文化象徵與歷史意義。
念人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在整個單元9節課中,表現出對「原住民族及多元文化教育,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以營造族群平等的社會環境」的分圍及高度學習興趣。
學生對於能夠觀察和分析原住民文化元素,並將這些元素應用於紙膠帶圖案設計中,很有創造力及成就感。雖然學生從未有利用紙膠帶拼貼創作的經驗,過程中仍嘗試運用紙膠帶媒材、對原民文化理解,創作出有層次感的原民風拼貼作品。
分組合作模式,透過小組討論、作品展示與分享,學生的溝通能力被提升了,也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及虛心接受同儕想法和教師的指導。
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可以調整改進之處,學生紙膠帶設計色彩的運用,全班無形中會出現色彩的偏好,例如黑、紅。教師可以提醒及引導,避免紙膠帶設計完印刷產出進行最後的作品拼貼創作時,出現色彩應用「色系」不足的困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