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美感經驗存在於每個願意駐足凝望者的腦海之中,美感構面中又以「色彩」與地方的關係最為緊密,「構成」與圖文排版最為相合。公正國中位處屏東市南區近郊,位於公館里。臺灣各地多有公館之名,起源於官方提供遠地出差官員,辦理公務住宿而建設,或鄉間大租戶為徵收租穀而建之房屋,稱為「公館」。每片土地都有過去,一如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而時代的價值取決於學生是否打開樂於發現的眼睛,爬上得以看見的鷹架,具備意識到的能力。每個人都有獨特且無可取代的生長背景,面對地方,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省思和覺察。然而,家鄉往往是人們最熟悉卻陌生的土地,希望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體驗設計思考的過程,合作分析地方出版品。
  2. 能完成色彩構成小書-地方美感誌。
  3. 能在生活物件中,運用關鍵詞彙賞析其具備的美感。
  4. 藉由專業職人講座,具備生涯發展觀念。
  5. 藉由認識地方,創造永續城鄉目標中包容性城市的細項指標。
  6. 能與社區、在地更加連結,活絡鄰里關係。意和技術,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藝術美感最後希望都能啟迪人心。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起點能力不足
    問題:學生對版面完整度、攝影穩定度、文字書寫能力皆不足,影響學習成效。
    對策:在視覺藝術課增加攝影概念與實作訓練,在國文課加強作文訓練,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避免因不知所措而放空。
  2. 地方史講師授課經驗不足
    問題:講師較少與中學生互動,學生難以理解清代公館文史。
    對策:與校內歷史、地理老師合作,結合課本知識與地方文化,讓學生更有共鳴。
  3. 教師修改幅度較大
    問題:為確保品質,老師需大幅修改學生作品,可能影響學生創作自主性。
    對策:在修改時保留學生創意,並逐步引導其提升設計能力,讓未來的課程能減少教師介入的必要性。
  4. 未來的教學規劃
    跨學科合作:與國文、歷史、地理教師共同規劃課程,讓學生在不同學科中累積相關知識,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攝影與設計能力提升:在視覺藝術課增加攝影技術教學,如構圖與穩定拍攝技巧,並讓學生有更多實作機會。在設計課程中逐步引導學生理解版面配置,減少對模板的依賴,提升自主設計能力。
    強化地方文化連結:增加實地考察與討論活動,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理解地方歷史,縮短知識與生活的距離。
    持續優化成果呈現:透過學生回饋調整教材與活動,讓未來的成果手冊更貼近學生的想法與創意,提升學習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