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透過夏日特刊中認識台灣的新觀點~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專題,探索妖怪背後的鄉土意識,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有關烏林的故事,了解烏林村民會上街頭抗議焚化爐的原因,並理解環境汙染對地方的影響,最後改編近年來烏林里居民創作的故事,並進行光影偶的製作及演出光影劇烏林傳奇。
課程目標
- 理解會妖怪的流傳常常來自地區的集體意識。
- 探索烏林區居民的集體意識來自焚化爐的建立對地區的影響。
- 完成光影劇的設計與演出。
教師課後省思
- 觀察(一)
安妮報紙的文章對小五學生而言偏難,且本校學生閱讀力尚待提升,花了比較多時間陪伴學生進行閱讀與解釋,老師試著帶領學生做較為深層的思考,譬如說找出妖怪背後的集體意識,發現學生產出的想法深度不足,因此花很多時間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問引導。
反思與對策:由此發現本校學生閱讀素養不足,應規劃更有系統的閱讀課程強化之。 - 觀察(二)
陪伴學生找尋靈感的過程中,帶著學生從校園著手,希望藉著更仔細的觀察與透過鏡頭的聚焦,讓學生能蒐集更多的元素與媒材來做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但發現學生對校園與生活周遭環境竟然十分陌生。
反思與對策:能好好感受與思考是創作時的重要的條件,所以儘管進度被拖延,還是選擇讓學生充分思考與討論,團體的的討論原本的應付及草率,慢慢地提高層次,課後學生表示這樣的討論非常有趣,從這一次的教學中發現必須在教學中設計更精緻的提問鷹架。且發現願意給予時間,學生是樂於思考的,藝術課較無進度壓力,應給予更多機會讓學生做各種探索與嘗試。 - 觀察(三)
使用平板拍照在蒐集靈感上面是有效的。學生可以利用螢幕的範圍及鏡頭的遠近來聚焦得到靈感的事物上面。
反思與對策:本校的平板為SURFACE GO系統,笨重且蓄電力不佳,影響師生使用的意願,若可以換成IPAD應該能夠更省力。 - 觀察(四)
發現學校的歷史時,學生因為非常驚訝所以充滿興趣的閱讀,也從歷史中知道社區發展的始末。
反思與對策:一直覺得在引導出屬於地區的感受時,學生反應冷淡,藉由這種課程設計能有效帶起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的向心力,進而思索自己能為家鄉做的事。 - 觀察(五)
編排故事上面,基於時間不足以及學生程度,並且聚焦在光影劇演出本身,故使用CHAPTGPT產出劇本。
反思與對策:在決定使用AI產出劇本前,有先讓學生討論本故事的元素與重點,在使用了AI來做輔助,原本是希望劇本也由班級集體產出,但考量到時間問題,決定只把焦點放在後面的演出上面,為了避免學生以為什麼事情都可以由AI處理,教師還有示範將AI產出的文本修正成更符合現場需要。 - 觀察(六)
學生在進行製偶時非常開心,但需要以劇本內容先盤點需要的角色明確分工,避免造成有些學生參與度不足的問題。演出時學生能夠自主的安排偶的置放位子,以及後台執偶人的進場順位,無需要老師引導。
反思與對策:為了讓整體進行得更順利沒有爭議,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工作分配並且規定工作時間,事後帶領檢討並作為下次活動改進的依據。
問卷回饋中,學生回應的最喜歡的部分與最困難部分,剛好都符合各自狀態,本校學生閱讀素養普遍低弱,故回應閱讀文本時感覺到困難,另外,學生自信度不足,團體活動時顯得退縮,剛好也都回覆在演出時感覺到困難,課後帶領他們思考與鼓勵所有人做得很好,提到最喜歡的部分,很多人都是寫出與外師一起玩光影遊戲,剛好也是所有課程設計中最輕鬆簡單的,原本希望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彼此之間的默契提升,但因為時間因素,練習並不充足,所以學生似乎沒有特別感受到合作的有趣,只有著眼在與外師一起玩的部分,下一次設計課程時會特別注意每一個教學活動是否有明確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