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安妮新聞──基本情緒圖鑑及情緒探索地圖》結合音樂、社會情緒學習與圖文創作、文本閱讀,帶領國小三年級美術班學生認識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驚訝與厭惡。課程以改編版的〈如果開心你就拍拍手〉開場,抽換歌詞體認 6 種情緒,引導
課程目標
- 透過歌曲改編與肢體律動,認識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提出的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驚訝與厭惡。
- 感受各種情緒的臉部表情與身體反應,引導學生記錄並分享個人情緒事件,包括事件、反應、表情與行為四個面向。
- 練習使用「我想和你說……」的句型,具體表達事件與真實情緒感受。
- 理解情緒可能具有多重甚至相反的成分,學會辨識與處理「複雜情緒」。
- 建立對自我情緒的同理與接納,學習以疼惜與尊重方式回應自己的錯誤與他人的情緒。
- 數位工具(如LoiLoNote)進行創作與同儕分享,培養表達與觀察能力。
- 強化學生情緒覺察、同理與美感表達三大素養,提升情緒教育的深度與創造力,並善用「心理OK 繃」轉移注意力、適當紓發及自我肯定三個策略,建立正向情緒發展。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安妮新聞:基本情緒圖鑑》課程中,學生普遍展現出高度的參與感,尤其在音樂與肢體活動中表現自然且放得開,能夠快速記住六種基本情緒及其對應的動作。以音樂作為媒介,引導孩子進入情緒探索的世界,是本課程最受學生喜愛的部分,也有效拉近學生與「情緒教育」之間的距離。
不過,課堂中也觀察到幾個挑戰。首先,學生在「事件描述」的環節,常以簡短、模糊或純粹情緒性的語句表達,如「我很生氣」或「我跟姊姊吵架」,較少說明事件的前因後 果,缺乏具體情境的鋪陳與完整敘述。這也顯示學生在語言組織與情緒因果理解上的能力仍需進一步引導。對策上,未來將設計如「情緒記者四問法」(誰、何時、何地、發生什麼事)的小卡工具,幫助學生有結構地說出事件全貌。
其次,在情緒的表達與命名上,部分學生傾向將情緒簡化為單一情緒詞彙,如「生氣」或「難過」,不容易察覺其中潛藏的「混合情緒」或「真實情緒」。例如,有學生描述自己
「因為弟弟不聽話所以生氣」,但在引導下發現,其實內心的情緒是「緊張」與「擔心遲 到」,而非單純的怒氣。這樣的經驗讓我意識到:孩子需要的是引導去「解碼」自己的情緒,而非僅僅給情緒貼上標籤。因此,課程中加入了「悲喜交加的複雜情緒」與「都是我的錯嗎?」的引導句型,讓學生學習覺察「情緒背後的情緒」,並學習用同理與接納的方式回
應自己或他人。此外,學生雖能在LoiLoNote 完成上傳作品,但對同儕作品的觀摩與回饋仍偏向被動,需更多同儕對話與互動設計來強化學習的「交流性」。後續可考慮加入「情緒回饋便利貼」或「我對你的故事有感覺⋯⋯」的回應練習,培養孩子聆聽與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在完成情緒日記之後,有幾位主動提出:「老師,下次我想畫我跟爸爸和好的故事。」這顯示他們不只從課堂中學會辨識情緒,更進一步嘗試從生活中找回情緒連結與修復關係的機會,這正是情緒教育的深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