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材質用什麼形式呈現才能表現美感?去除視覺上的感覺,以及太過觸覺式的材料質地,如何選擇合宜的材料來表現形體?對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因為接觸機會不多,不同質感的材料來源就是生活上隨手接觸到的物件。使用最常用的紙類,另外特別準備皮料、木料、金屬類、織品類、塑膠類,體驗質感造成的差異性。不同質感的物件成就的造形也會有限制,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材質對於造形的影響。有目的性的質感要如何呈現?在功能性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不同的材質物件當作替代品?如何才能既符合功能又符合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美學:讓學生注意到生活上美感的問題,讓他們去思考如果他們可以,是否隨時 都能從美感的知識層面上去做合宜的思考,甚至可以動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周遭,成為有美感的生活,藉著增進學生的美學素養,讓他們成為有美感生活經驗的實踐者。
  2. 材料質感:讓學生了解生活美感的質感影響力,透過不同材質的物件體驗,讓他們感受合宜的質感,不只有助於功能特性的發揮,還能延伸美感的價值,讓生活用品的品質超越功用。
  3. 物件結構:紙提袋的功能—乘載物件重量並方便攜帶,容易收納,提袋把手的長短材質使用與造型、色彩的關係,能夠將功能發揮最大效用的結構,搭配造型美學,成為合宜的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實施在九年級下學期,各種升學講座與考試讓課程非常的緊迫,加上疫情的關係,有許多操作上的困難,例如學生的動作太慢、環境的收拾等(尤其是製作手工紙的課程),再加上疫情關係而停課,最後的總結與回饋無法完整,讓這學期的課程少了回饋的部分,有些同學的紙袋也來不及摺成立體,這個學期的美感體驗雖已完成,但就是有些遺憾。
  2. 原本想要讓學生製作大張手抄紙來製作提袋,後來發現工程太過浩大,最後只選擇做明信片大小的手抄紙,雖然尺寸較小,但也有整個製作過程的實際體驗。在構思上,希望學生將手抄紙與提袋的製作結合一起,作為卡片與禮物袋的構想(也與國文老師或是導師討論過課程走向),最後因為種種因素無法結合,非常可惜。
  3. 預告製作手抄紙時候,有請學生思考紙張作為明信片的話,可以書寫給誰(但是未限制質感物的色彩),依照對象給自己的感覺或是對象喜好做聯結,搜尋相關的材質。例如老師喜歡喝咖啡,就可以加入咖啡渣當作質感物,製作一張專屬的手抄紙明信片。學生對於質感物的發掘,雖然已經比未上課前多很多,但還是容易限制在生活易取得的物件上,紙張類-各種厚薄、有色紙張、植物類-花草葉片等,未來在材質乘載物的思考上可以做不同方向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