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課堂上做了一個調查:「你認識那些藝術家/藝術品/藝術流派?」。感慨於學生只認識西方藝術,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幾乎一無所知。我們所在的高雄有高美館,近期正展出「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等之高雄當代藝術,做為生活/生長在高雄的年輕世代,應建立台灣本土藝術的史觀,並且從中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發展的密切性。
台灣當代美術在國中教材中非常弱勢,並沒有梳理出時代脈絡,是我覺得很有挑戰的教學單元。何況是70-90年代的高雄美術,黑壓壓的,沉甸甸的!並不討喜。
本單元應用高美館「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覽資源(八件作品說明,虛擬藝廊),在介紹作品之前,先來玩賓果!利用閱讀理解、個人感受,找出九個與作品的連結。學生從找出關鍵字,五感的察覺,到先備知識的應用,回顧高雄70~90年代的工業起飛時期的藝術創作,了解高雄發展經濟造成的環境變化、城市風貌、產業特色。
第二個課程重點是對內探索身為國中二年級學生,身處國之南方的生活感受。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來創作立體或平面作品。分析作品常見的廢棄物來源,討論不同材質的拆解方式、組合方式,改變廢棄物的身分,轉變成具有高雄的敘事、抒情或評論的藝術作品。當然可以結合聲音、肢體表演、錄影等其他元素來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夠了解70~90年代的高雄城市發展概況,即以此產生的美術作品及內涵。
- 學生能夠利用異材質創作,利用不同方式拆解、組合成一件作品。
- 學生能夠說明高雄的城市發展和藝術品的關係,介紹自己的創作。
- 學生能夠觀察與反思生活中的事物,轉譯成藝術語言。
教師課後省思
- 藝術家作品內容的當代性
「台灣美術」一詞在美術課本及國人眼中,一直只有日治時期的陳澄波、郭雪湖等前輩的篇幅。而認識當代甚至生活本地的藝術,就像認識當地地理歷史一般是很自然且必要的。無奈對於光復之後到現今的美術論述,即使有也是零散片斷,美術課本中更是闕如。本課程以高美館2023~2024年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覽之70~90年代的高雄藝術家作品為本體,高美館持續為高雄藝術史作研究與展覽,可見高雄藝術不能只窺70~90年的作品,甚至要擴大論述到南方甚至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因此本課程探討該時期之後,往後的課程內容應該擴及21世紀以來,甚至當下的藝術現象,更是重要的美術教育內容,尤其將藝術史融入當前教育關注的重大議題、SDGs項目,能夠將藝術教育及美教學加深加廣,成為學生觀察鄉土的眼睛,打開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懷。 - 不同材質處理技巧的教學與實驗關係到結構面向
「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的作品,正好是高雄工業發展興盛的時代,作品面貌也多以反映汙染及環境帶來的壓力為主,正巧呼應我想要以廢棄物為材料的創作課程。
執行之前預期學生作品應該就是(如他們說的)「用垃圾製造出另一個垃圾」,對於成品沒有太大的期待,只是想要讓他們意識到藝術的社會意識和媒材的探索。在進行中與學生一步步探索材質的拆解和組合方式。拆解的執行較容易,但是組合較難實現多元的方式,而且又會牽涉到結構的面向。不過我們使用的物體較小型,即使沒有足夠的工具材料,多用了四節課摸索,學生也靈活地運用「躺平」、 「橫向組合」 、「細碎化」的方式解決結構的穩定性問題。結果學生的成果讓我驚艷、在作品美感及概念表述內容中都有讓人深刻的表現。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