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從中發現結構之美,並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建築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結構與美感並存的重要性。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其基本原則,懂得欣賞和創造力與美的造型。讓學生勇於創作,將概念轉化呈現,並加以自省調整修正,創造出符合力與美的立體造型紙燈飾,從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描述造型符合何種美的十大原則。
  2. 能辨認材質的堅固程度。

教師課後省思

  1. 讓學生意識到從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姿態,到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物件結構,皆有其形成的原因,才會演變出如此多樣化的造型,鼓勵學生觀察週遭事物並探究其成因。
  2. 創作過程具實驗性與挑戰性,學生需要從紙張的硬度與透光度做測試,並且根據燈飾構想,選擇合適的紙張。紙張硬,結構較穩,透光性弱,做鏤空的裝飾性圖騰,不太影響結構穩定度;紙張軟,結構較弱,透光性強,多層交疊後可讓燈飾更有層次感。需要大量的時間做觀察與修正,故課程時間規劃每節需再增加,讓每個階段的活動能更完整。
  3. 在繪製立體燈飾草圖時,大部分學生無法將立體物件以平面呈現,只能將腦中的構想用言語表達,較難讓同組組員了解,未來會加強素描課程,訓練立體感的觀察與繪製。
  4. 國中生較無法直接做抽象的發想,需要有明確目標,故加入了可承重的因素,先讓結構穩固,再做美感的加強。在作品欣賞講解時,學生也更能清楚辨認哪個部分為主要承載的結構。
  5. 結構美感的「剛剛好」很難掌握,不知何時該停止,容易做過多裝飾性的造型,越做越花俏。需要靠大量欣賞富有結構美感的建築與設計,培養美感知能。
  6. 小組成果發表時,大部分的學生無法完整說出構想,教師改用小組可選擇:1-自己發表創作理念或是 2-師生針對作品做發問,小組回答的方式進行。
  7. 此課程讓教師角色改變,從過去餵學生魚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導學生如何捕魚、提供哪裡有魚群的資訊。在製作過程中教師在各組之間遊走,從旁聆聽,給予適當的建議,提供參考書籍或是關鍵字讓學生自行上網搜尋解決問題,並鼓勵學生勇於拋出想法,一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