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食在美位」的課程設計源自於大武地區特殊的排灣族飲食文化,對於偏鄉的孩子而言,飲食似乎就只是為了吃飽而已,部落特殊的飲食文化無法進入孩子的思考之中,除了經濟因素之外,美感教育的缺乏,也是孩子們無從欣賞飲食之美的原因之一,為了提升孩子對於原民飲食文化的覺知,美感就從「食」開始吧!
飲食文化是一種美感傳承。這種美感技能源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小從裝擺食物的器皿、大到用餐環境的空間,尤其大武各部落的飲食文化,其實都乘載著排灣文化「構成」的魅力,本次課程以個人餐點的擺盤設計作為起始點,最終以小組餐桌擺設為此次美感課程的教學目標,透過飲食中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並且使用部落特色器皿,佈置部落風格餐桌,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達到美即生活,生活即美感的教育理念。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視覺構成的元素。
  2. 學生能體會視覺元素與美感之間的關聯性。
  3. 學生能分析原民飲食文化中所呈現的視覺美感要素。
  4. 學生能運用原民飲食文化的元素構成食材「美位」的擺盤。
  5. 學生能運用原民飲食文化的元素規劃餐「美位」的布局。
  6. 學生經歷並分享原住民飲食之美,並構成「整體訊息」及「布局時的輕重緩急」。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食材本身的特性。

在課堂4「排灣食材好美味(位)」課程進行時,奇拿富(原住民小米粽) 和小山芋是主要的食材,在課程設計中,必須由小組的成員自行烹煮,融入體驗排灣族料理的活動。但在烹煮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未熟或過熟的現象,像是奇拿富(原住民小米粽)因為內餡為豬肉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有零星未熟的現象。小組間對於食材的處理也會有分歧的意見,所以需要更多時間討論,畢竟食材的處理是無法復原的。

其次是,學生採摘校園植物所產生的疑慮,部分校園植物或許有天然的毒性,不適宜做為裝飾性的植物放在食物器皿中,但小朋友不一定具有相關的知識。

對策:提供微烹煮的食材。

由教師提供已烹煮或微烹煮過的食材,雖然保留體驗排灣族料理的活動,但必須以減少食材在準備上的時間。另外,學生採摘校園植物的部分,可以協同童軍教師做簡單的校園無/有毒植物認識課程,並增加認識部落植物的機會,讓孩子們有共同的話題,部落的食材與植物間有共通的美感元素,在擺盤設計上又比單純的視覺美感,更增加了家鄉的美味。

未來的教學規劃:

「食在美位」的課程規劃,在烹煮食材和認識校園植物的部分,由於必須與家政及童軍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所以教學前跨領域的討論非常重要,在課程溝通上,教師間必須清楚課程的教學目標,才能讓教學順利進行。

可作為課程推廣之要素:

A.食材-營養午餐

將美感帶入生活,必須將美感帶入一種個人的經驗,在這種經驗性的過程中,會產生感性的知覺及理性的程序,最終達到經驗美感化的目標。「營養午餐」會是孩子們改善視覺美感的重要生活經驗,雖然它所構成的美感元素具有相當的複雜性,但「營養午餐」可以說是我國中學生珍貴的共同回憶,透過「營養午餐」讓學生分析及歸納美感元素的過程中,統合感性的知覺及理性的程序,而讓食物變得美位-美味,最終,認同美感的體驗是生活的關鍵。

B.擺盤

擺盤的陳設就像是生活中常見的微型展覽。在餐桌上的呈現是一種構成秩序的美感,不同的食材器皿會需要不同的構成技巧,這種技巧的展現就是一種美感秩序的呈現,而且可以廣泛的被運用到各種的生活空間中,透過「擺盤」的體驗,訓練學生對空間的敏感度,加速判斷用餐空間與美感之間的關聯性,並具有足夠的擺盤技巧,完成人與食的美感經驗。另外,讓學生懂得如何去欣賞美的事物,也是美感教育的重點之一,希望孩子們以後在享用食物之前,看到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已,開始會去欣賞美食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