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將從校園建築/空間攝影中啟發無限創意。以貝歇夫婦攝影作品為指引,他們將培養對校園建築的深入觀察和構圖技巧。隨後,將以所拍攝的作品為基礎,透過構成方式的轉化,第一步如何將攝影作品轉化成繪圖創作為首要挑戰。試著引導學生觀察攝影作品畫面當中的主體是什麼?什麼可以忽略?最重要為呈現建築或空間透視,而後透過繪圖簡化,畫面主體整理,大小比例關係等等繪圖技巧提示,亦可加入自由想像與創作,完成基於建築空間攝影作品轉化而成的繪圖創作。第二部挑戰為如何從繪圖作品轉變為半立體創作。媒材為紙板。透過紙板層層疊起的方式呈現凹凸空間感。接著,學生將利用石膏、海綿、牙刷等多種材料,賦予作品多樣的質感表現,從而豐富作品的觸感和視覺效果。最終每位學生將產出一件石膏半立體創作。學生將透過小型展覽展示他們的成果,分享彼此的心得與收穫,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並啟發更多的創意思維。展覽結束後將作品回應到生活當中,佈置於自己家中,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
美感預期成果
- 透過這門課程,預期學生將達到以下成果:
- 提升觀察和構圖能力: 學生將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校園建築,並學習如何捕捉和呈現建築之美。
- 創意表達能力: 透過構成方式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以及解構到質感的表現,學生將發揮創意,展現獨特的想法和風格。
- 技能提升: 學生將獲得攝影和創作方面的技能,並學會將兩者融合運用,完成石膏半立體創作。
- 展示和分享能力: 透過小型展覽,學生將學會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收穫,建立自信和溝通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本課程原設定透過攝影作品轉化為抽象創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從具象寫實的建築空間攝影轉化為抽象幾何創作時,面臨較大困難。原先預期學生能透過幾何構成進行轉化,然而課程銜接的難度較高,使得學生難以單憑想像完成創作。因此,針對此問題,我調整了教學策略,改為先引導學生細緻觀察自身攝影作品,思考畫面中的主體與次要元素,並反思哪些部分可以簡化或忽略,最重要的則是如何呈現建築或空間透視。透過此觀察歷程,學生進一步學習繪圖簡化的技巧,包括畫面主體的整理、大小比例關係的掌握,以及透視的應用。此外,也鼓勵學生加入自由想像與創作,最終以繪圖方式完成基於建築攝影轉化的作品。 - 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次課程雖然與原始設想有所不同,但成品效果超乎預期,學生不僅對創作過程感到新奇,尤其在嘗試石膏等不同媒材時展現了高度興趣,最終完成作品時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未來,我將根據此次經驗調整課程主題,進一步嘗試更貼近抽象幾何創作的方式,並強調畫面構成的安排與視覺元素的學習,使學生能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找到更流暢的轉化方式,提升創作的多元性與挑戰性。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