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小至個人居家空間,大至都市面貌,環境美感離不開物件的擺放與組合形式。如何讓物件依其功能放置在適合的位置,同時展現舒適合宜的視覺美感,除了物件本身的大小、材質與色彩等因素外,「構成」(排列的方式)是重要的關鍵。構成是物件排列是否合宜有度的基礎。我希望學生學習構成的概念,使生活中的擺設,不論是實用或裝飾,都能夠有合宜合度的美感表現。本課程採用建構主義「做中學」的概念,透過簡易的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據此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模組,並以「相片牆」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國立中科實驗高級中學陳雅琪老師的「生活中的構成美感」教案,主要課程活動有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帶學生逛校園,觀察環境中富有構成美感的地方,再回到家中觀察居裡有哪些運用到構成的居家佈置。第二部份是利用卡典西德貼紙進行單位型構成練習,最後把成果運用到透明資料夾的設計上。
我並沒有全盤使用「生活中的構成美感」的課程內容,而是提取構想並加以轉化。原教師把單位型構成練習運用在資料夾的設計上,我則以居家空間中的「相片牆」為目標,讓學生的構成練習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及對象性。原教案是先觀察居家環境的構成元素,本教案則是把居家環境佈置的構成運用當成是學習的目標,兩者有異曲同功之效。
教師課後省思
1. 美感實驗課程計畫已經三個學期,從比例、質感到構成,對「美感學習工具」的概念更為熟悉,也試著期許自己能把美感學習工具操作得更好。這次美感課程以「構成」為主軸,直接採用了「相框」為美感學習工具,它既是實作道具也是學習成果。我把相框背後四個角落貼上強力磁鐵,學生可以在黑板上反覆嘗試,移動到最佳的構成位置。「可反覆調整」是美感學習工具的特色之一,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如何更美(好)」的概念。”Discerning eye”意指對物件品質的好壞能做出鑑賞的能力,尤指能區別好與更好。美感學習希望學生能帶著具美感鑑別力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以美善的心建構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希望學生在美感課程後都能具備這種美感鑑別力。
2. 後一節課的相片牆佈置體驗PK賽是課程的總結活動,表面上只是「排相框」,實則是希望學生在實作後能從「創作者」轉為「欣賞者」,能具體講評作品表現與思考「構成」在美感表現上的重要性。PK的目的不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是透過兩件現場完成的作品,提供學生最真實的學習素材,進行美感討論。希望學生能體悟到原來學生PK是為了讓大家思考,且破除只是盲目的支持自家作品的思考慣性,能從客觀的角度去評鑑差異。我希望學生能了解到原來要說出自己的美感觀點其實並不難。透過兩件作品的比較,觀察、反思、表達,提供他人有助益的美感觀點,讓在場的人都因您的觀點而重新思考,這就是這堂課要教大家的!
3. 本單元可延伸運用到其他視覺藝術創作,結合色彩配色即為色彩構成。
- 01導入階段:生活中的構成
以簡報提問與討論教學法帶領學生認識構成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並透過討論發現相片牆佈置的內在規律。
- 02試作階段:紙上構成練習(1)
老師提供學習單,學生以黑色簽字筆創作9種不同風格的構成樣式。本學習活動主要是作為相片牆構成的前導,增進學生對構成的想像。老師提供3種指定基本題(垂直、水平、矩形)以確保學生耐心的畫且充份了解構成的概念。
- 03試作階段:紙上構成練習(2)
老師提供學習單,學生以黑色簽字筆創作9種不同風格的構成樣式。另外6種開放自由創作並要求命名,但要保守好抽象構成的概念,避免變成圖形繪製。
- 04實驗階段:黑色貼紙構成練習
學生用雙面膠帶把色票本中的黑色色紙製成黑色貼紙。貼紙剪成不同大小的矩形。每張矩形黑色貼紙都要想成是「相片框」,並以此創作「相片牆」的模擬。
- 05實驗階段:黑色貼紙構成練習
接續上堂課程。
- 06運用階段:相片牆佈置體驗PK賽及課程總結
老師購買兩組15件組白色相框組,相框後方貼上強力磁鐵。相框內裝黑白圖片以減少色彩干擾,在教室黑板上進行「相片牆」佈置體驗PK賽。兩組出場,抽籤決定題目,題目有:「水平」、「對角線」、「矩形」、「樓梯」及「波浪」5個主題。小組學生限時在5分鐘內完成。完成後,老師引導學生針對小組作品進行講評,老師做最後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