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因色彩概念較為抽象且主觀,因此本課程由具體可見的生活物件開始,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如何默默地發揮力量影響每個人生活~從走路到購買商品等等。
一開始從攸關生命的動物保護色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深度科學價值,如斑馬紋的黑白相間功能為降溫、驅蟲甚至混淆捕獵者的視線,即大英雄天團「Baymax」的白、綠與紅的不同功用性;進而藉由校園環境仔細觀察即使小如10*10平方公分的區塊,都因為光線的不同而能蘊含豐富色彩,使昆蟲得以躲避天敵;接下來則以強調確實畫下每一筆的「職人」精神引導,使用可逆向分析色彩的色鉛筆練習混色;最後則是利用常見交通標誌及廣告招牌的配色,引發學生注意平時視而不見的視覺習慣,並透過課堂報告討論及觀察心得。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實際「衣」、「行」與「住」三方面的案例與實作,讓學生不再認為色彩只是個人喜好美觀與否,而是有更深且具體的影響力,也因此希冀延伸到學生實際生活中在決定色彩計畫時,能多加入更周全的考量,如辨識性、安全性與整體協調性等等,體認美感的產生往往都不僅止於視覺感官美而更須兼顧機能之內涵。

教師課後省思

1.美感養成的過程是緩慢而需要多加引導的
練習色鉛筆色階變化時,原本預估10分鐘完成,但實際卻花了30分鐘,學生程度差異過大且專注度不足是主因,但重新抱持實驗心態強調全班達成目標為理念,對程度較差的同學再行逐一引導,能有效提升落後進度。半數以上同學的理解力比預估弱頗多,不會使用色鉛筆的人數超過一半,因而也注意到分組教學及評量標準的助益,使用極為具體的描述何謂有秩序的線條感覺並透過觀看同組作品,能節省時間。從過程中有感於美感的提升應更注意到弱勢學習者,後端者的進步與美感教育是否能成功有密切關聯。

2.實地觀察打開學生與自己的眼
透過實地觀察紀錄體驗能有效提升效益,離開教室的封閉性能快速活化學生與自己的感官,但教學實際現場學生容易有偶發脫序行為,因此校園(外)參訪可設計簡易度較高的教材且依班級秩序性決定範圍大小,才不致耗竭教師體力。其次,透過一問一答的對談法,逐漸引導出學生表達,也發覺目前學生的文字及與語言的抽象理解力漸趨低落,因此在說明的部分須更加斟酌詞語促進理解。

3.走出校園連結生活
學生往往難以將教室中的教材連結實際生活經驗,透過走入社區,學生更能感受色彩的實際應用機能性,提升思考深度。

4.跨域的理解更有助美感的深化
如斑馬的黑白條紋經過科學性分析了解黑白條紋因距離近溫度差大而能形成小風流降低體溫,讓美感的學習不僅停在主觀的審美認知而可有另一種具體學習法,如此一來即使對於藝術自信心較低的民眾也能提升興趣進入美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