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機為工具、以鏡頭為眼睛,學習善用智慧型手機攝影的功能。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陳昱螢
關注校園文字的設計,分析是否合宜?累積關心環境美感的實務經驗。練習校園文字實作--模範生海報設計:先從名字改造開始,折解或重新組合文字造型。再加入文宣小字練習主從的文字排版,創新文字閱讀的可能;學習適切好閱讀的文字設計並加入美感,能運用在生活中。
從大自然與生活設計品學習結構材料的選擇與形式的配置。使⽤紙張以「折」版結構與「切」線結構……,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體會一張紙新結構的承受力。
從生活中發現「構成」無所不在,以書包分層整理,認識構成的意義。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應用質感,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從生活中發現自然造物與人為「用品」皆由不同質感所組成,透過五覺認識質感層次。認識同物品不同質感的樣態;「質感」是指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
從安妮新聞閱讀活動開始,體認圖案讓我們更輕鬆想閱讀並傳達更多訊息的效能舉如,更快連結電影關鍵情節。
透過測量身體,比對體型常模,認識自己的身形,讓學生多次練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比例穿搭;以上下身服裝的比例改變-腰線位置、上衣長短、長短袖長、長短褲長與褲型、或到鞋款高低,都有可能影響穿搭的比例感受?發現色彩也會影響視覺尺度,學習運用色彩表現身形比例美感。
引導學生關注文字書寫與視覺閱讀的影響,設計讓閱讀更舒適明瞭,進入書的情境。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感覺不同,學習文字色彩、比例關係,展現易讀性與美感。遊戲化引導,實驗紙本書視覺風格與閱讀方式,構建整體品味。動手做、五覺感受,進入小書世界的旅行。
探索視覺與非視覺感知色彩的多樣性。練習以文字描述色彩,透過觸覺、聽覺、味覺、嗅覺感受色彩。蒙眼體驗啟動其他感官,理解視障者的世界。累積實際經驗,真正「看見」色彩。認識、感受、聯想、探索多樣的生活色彩。
在每一種書體認識過程中與生活的運用實例: 小飾品、表情貼圖、標誌設計、廣告招牌、海報設計、造型設計或表演藝術增進漢字型構的特色領悟,感受到文字生活的關係。
網路資源可以讓我們開拓水墨視野或是進行質感作品整合與創作;將多次作品運用 CANVA 編輯為作品集,並運用拼貼表現發現並再創質感組合的新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