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質感記憶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
器質出眾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再現記憶質感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
慧質‧蘭心
宜蘭是一個舊城,舊城裡的各項傳統工藝,由宜蘭政府整理名為「蘭城百工」的紀錄,學生雖然生活在舊城內外,但昔日街景與產業已非,故希望透過質感體驗,讓學生認識蘭城百工的各行各業外,也能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及美感。
紙想質感有構讚
從日常生活中紙張的種類和運用,瞭解平面紙張與包裝盒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質感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呈現質感之美。
沒入書海
學生能夠藉由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引發,設計一只具有意境的書籤。思考不同材質接合,從過程中學習美感構面「質感」、「構造」,並輔「比例」和「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