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複合質感多樣性中尋找舒適性和目的性的材質,結合美感進行花器設計創作。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將校園中的斷枝打磨拋光或打花,體現出木質維度,感受其內外的樸質感。
透過校園材料分類、吐司的包覆練習及水晶膠吊飾設計,使學生建立質感資料庫。
學生設計多面體盆器並製作盆器,挑選植栽搭配,呈現每個人創作的獨特氣質美感。
學生針對封面紙質去尋找合適的紙材,進行標題與封面圖案的設計。
藉由蔬果拓印、紙張與粉彩、墨彩的觀察,複合紙材拼貼擴增學生質感資料庫,將美學素養運用至生活之中。
讓學生設定杯墊使用情境,思考後進行合宜質感的水泥磨石子杯墊創作。
學生從校園廢棄樹枝的長、短、粗、細中感受比例之美,並了解何謂「同質異感」。
學生將牛奶盒製成模具,調製材料並把砂石質感紋理融入其中,完成水泥盆的製作。
使用各式植墨染素材設計個人手工紙,讓學生製作手抄紙並完成個人手札作品。
學生利用油土蒐集3種以上質感拓印,進行翻模及水泥灌模,完成質感水泥文鎮。
將本校陶藝特色課程中之陶瓷創作與epoxy結合進行異質相生—紙鎮創作,作為學生質感美感試驗。
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後,運用手機APP進行圖像性的質感創作。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接近生活的美感教育設計,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色彩、質感、比例、構造等美感目標。透過彩繪個性化環保袋,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實用性的相結合,也讓藝術美感成為手工藝產品增加價值與文創的重要功臣。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本課程希望從學校環境中的質感觀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自然物與人造物中探索質感。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
讓學生從生活中法現質感,並且藉由不同轉譯方法,將質感保留下來,感受到質感的美感,且由歸類的過程中,能更加體會質感的美感語彙。